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二節 艾略特及其《荒原》

字體:16+-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20世紀西方重要的詩人、戲劇家和批評家。他的《荒原》被認為是現代詩歌史上的裏程碑。

一、生平與創作

艾略特於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一個大磚瓦商家庭裏。他祖籍英國,他的家庭移居到美國後,一直保持著新英格蘭加爾文教的傳統,這成為他以後回歸英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麵,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祖父畢業於哈佛大學神學院,是華盛頓大學的創辦者之一。母親出身名門,博識多才,愛好文學。這些對艾略特的人生影響很大,使得他從小接受文化熏陶,不僅成為詩人,也成為一位學養深厚的學者與文學批評家。

艾略特1906年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和英法文學,同時還學習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多種語言,廣泛涉獵了文學、宗教、曆史、甚至東方文化等領域。1908年,他開始走上了象征主義詩歌的創作道路,並於1909年大學畢業後,進研究院繼續研究哲學。1910年,他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之後赴巴黎大學進一步研究哲學。1913年,艾略特任哈佛大學哲學係助教,1914年完成了博士論文。1915年他與患有神經衰弱的英國姑娘維芬·海渥特結婚後,先在海格特中學教法文和拉丁文,後在勞埃德銀行當職員。1938年妻子健康狀態惡化不得不住進精神病院,妻子的精神病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艾略特的思想和創作。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籍,並加入了英國國教。他在英國紮下了根,越來越像一個英國人。1952年他就任倫敦圖書館館長,1965年在倫敦去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

1948年,由於“對當代詩歌做出的卓越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艾略特獲諾貝爾文學獎和英王“勞績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