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20世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在小說、戲劇、人物傳記等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小說以史詩般的規模展現了社會生活的曆史畫卷,開創了長河小說的新體裁。
一、生平與創作
羅曼·羅蘭出生於法國中部的小城克拉姆西,父親是公證人,性格熱情奔放,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酷愛音樂,性格憂鬱。羅蘭從小深受母親影響,喜愛音樂和文學。1886年,羅蘭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先學文學,後攻曆史。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尤其崇拜托爾斯泰。他曾帶著對人生和藝術的諸多問題,把一封長信寄給托爾斯泰尋求答案。不久,羅蘭欣喜地收到這位文壇泰鬥長達30多頁的回信。托爾斯泰的思想和藝術觀對羅蘭一生的創作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讀大學期間,羅蘭就立下誓言:“不創作,毋寧死。”1889年,羅蘭從高師畢業,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又成為羅馬考古學院的研究生。在羅馬他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熏陶,文學修養迅速提升,並結識了德國70歲高齡的理想主義思想家梅森堡女士,而梅森堡的理想主義也成了羅蘭思想體係中的主要內容。歸國後羅蘭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
羅曼·羅蘭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世紀末,早期主要創作戲劇。1894年,轟動整個法國的“德雷福斯”事件引起公眾關注,許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作家紛紛發表意見,參與論戰,羅蘭也憤而拿起筆來,寫出為德雷福斯辯護的劇本《群狼》(1898),引起強烈反響。接著,他創作了一係列取材於法國曆史和革命的劇本,包括“革命戲劇”、“信仰悲劇”、“反戰戲劇”三大類。“革命戲劇”主要有《群狼》(1898)、《丹東》(1900)、《七月十四日》(1902)等,都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歌頌人民群眾為自由平等而戰的英雄主義精神。“信仰悲劇”包括《聖路易》(1897)、《艾爾特》(1898)、《理性的勝利》(1899)3部,塑造了一組不平凡的理想人物,他們不屈不撓地追求理想,是作家理想的人道主義英雄。“反戰戲劇”的作品是《時機定將到來》(1903),劇本譴責帝國主義野蠻的侵略戰爭,對飽受戰爭災難的人民表示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