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是19世紀中期法國重要的詩人、文藝批評家,法國象征主義詩歌以及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一、生平與創作
1821年4月9日波德萊爾生於巴黎。父親約瑟夫弗朗索瓦·波德萊爾出身富裕,受過高等教育,愛好文藝,性喜自由,晚年得子,對小波德萊爾寵愛有加。波德萊爾受父親影響,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文化藝術熏陶和熱愛自由的思想。不幸6歲喪父,給他幼小心靈重重一擊。而母親不顧自己堅決反對,改嫁他人,對他又是當頭一棒。繼父歐匹克是一個嚴肅而正統、專製而嚴厲的軍人,企圖把他培養成循規蹈矩的官場中人。波德萊爾無法忍受這種束縛,陷入深深的孤獨、痛苦、憂鬱中。孤獨、憂鬱成為波德萊爾日後人生、創作洗不掉、抹不去的底色。
波德萊爾因此而走上反抗、叛逆的道路。1832年,他進裏昂中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異,但忍受不了寄宿生活和社會環境的壓抑和煩悶。1839年,進巴黎路易大帝中學讀書,才華出眾,但不服管束,因考試作弊被學校開除。後轉學一家寄宿學校,通過中學會考,家裏讓他在法律學校注冊,希望他從政,他卻向往“自由的生活”,想當作家。然後,他與繼父鬧翻,住進拉丁區,博覽群書,廣交天下文人雅士,過起**生活。1841年,家裏為了挽救這位“浪子”,讓其遠遊印度,不料旅途孤獨難耐,8個月後便中途折回。回到巴黎後,繼承父親遺產,離家出走,重新過起放浪生活。兩年時間,遺產揮霍近半,家裏嚴格限製花銷,他隻得以寫作為生,借債度日。1848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他參加了街壘戰,口裏高喊:“打倒資產階級!”“槍斃歐匹克將軍!”並與友人尚弗勒裏(1821—1869)合辦《公安報》,發表文章,激烈抨擊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後,波德萊爾消極苦悶,埋頭創作。1851年,譴責霧月政變。1865年因長期服用鴉片和大麻,健康狀況惡化,但仍筆耕不輟。1867年8月31日他於貧困交加中病逝巴黎,安葬於市中心的蒙巴那斯公墓。波德萊爾把放浪形骸、酗酒吸毒等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看作是對庸俗現實的挑戰、對實用功利原則的鄙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