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二節 斯丹達爾及其《紅與黑》

字體:16+-

斯丹達爾(一譯司湯達,1783—1842)是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心理現實主義作家,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

一、生平與創作

斯丹達爾,原名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於法國東南部格勒諾布爾市一個資產階級家庭。7歲喪母(母親是意大利人後裔),父親是一個思想保守的律師,擁護波旁王朝,篤信宗教,對兒子嚴厲而冷酷。斯丹達爾崇敬母親並喜愛意大利,憎恨父親,這在其小說創作中有著明顯痕跡。

斯丹達爾是在具有啟蒙思想且學識淵博的外祖父甘尼永醫生的教養下長大的。12歲時進入當地中心學校學習,受到革新派教師的教育,尤其深受數學教師雅各賓黨人格羅的影響,培養了認真分析、細致推理的科學精神,數學成績突出,對文學和唯物論哲學興趣濃厚。

1799年11月,他參加了拿破侖的軍隊。1806—1814年,他參加過拿破侖在歐洲的一係列戰役,擔任過皇室領地總管、皇室動產與不動產審核員等職,跟隨拿破侖遠征過莫斯科。1814年,他心目中的英雄拿破侖垮台,他在政治上的理想幻滅,便結束了軍旅生涯。為了“不再看到被波旁王朝玷汙的法國和巴黎”,他隨後僑居意大利7年,大量閱讀並研究藝術,開始寫作。散文遊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是第一次用“斯丹達爾”筆名發表的作品。由於參加燒炭黨的革命活動,1821年他被奧地利政府驅逐出境。

回到巴黎後,他長期沒有固定職業,生活十分清苦,但仍堅持讀書、寫作,出版了心理分析論著《論愛情》(1822)、音樂家評傳《羅西尼傳》(1823)和散文集《羅馬漫步》(1829)。1823年至1825年,發表了著名文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強調文學應反映現實生活,必須具有時代性和真實性,用樸素真實的細節描寫體現時代特點。他發現“性隨物遷”,首次提出“要描寫處在社會關係中人物性格的形成過程,以及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這本書因此被稱為現實主義的美學宣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