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外國文學史教程

第七章 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

字體:16+-

第一節 概述

一、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19世紀中後期是資本主義製度確立、鞏固和發展的時期。英、法等國通過改革或革命,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的主要權力;德國、意大利則實現了統一而走向資本主義;北歐各國的資產階級也先後參政;美國的資產階級在南北戰爭中取得對南方奴隸製的決定性勝利。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與鞏固,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以蒸汽機、內燃機為標誌的工業革命,加快了社會機械化、都市化的進程,資本主義從19世紀中期的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最終轉變為帝國主義,西方社會由此進入了一個以鋼鐵、蒸汽、電力、石油等為標誌的工業化時代。

這也是一個新舊文化的轉變時期。自然科學的各個門類都相繼成熟起來,古典科學達到近乎完美的水平。進化、發展的觀念代替了以往的自然機械觀,細胞學說、能量轉化、生物進化三大發現促進了唯物論、辯證法的發展和傳播。整體的、聯係的觀念代替了單一的、僵化的思想,“一種透過事物的表層現象,揭示事物的深層結構方式,並且用事物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關係,來解釋事物的現象及其曆史發展的科學思潮,逐漸在各門學科中興起”[1]。

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也空前繁榮。以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宣傳新的烏托邦思想。注重整體、體係龐大的德國古典哲學繼續產生影響。試圖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長的孔德實證主義更新了人們的觀念。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影響深遠。反傳統、重直覺與非理性、強調本能、關注潛意識的叔本華的唯意誌論哲學、尼采的權力意誌論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生命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等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在19世紀末也開始產生影響,理性文化傳統受到衝擊,人們的宗教觀念日益淡漠,精神信仰出現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