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他是一位音樂家,更像一位聖人
1770年12月16日是一個人類應該記住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上帝為人類獻上了一份珍貴的禮物,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在德國波恩誕生,音樂史由此開啟了從古典主義通往浪漫主義的大門。貝多芬為人類文明所創下的赫赫功績是很少有作曲家能夠媲美的。直到今天,人類崇高的精神還受到他的指引,他熱情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精神,他所高歌的“擁抱歡樂,萬千眾人”,他滿懷信心的呼喚“四海之內皆兄弟”,以及他的音樂中所膨脹的英雄主義力量都牢牢地鎖定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永恒當中。
貝多芬從小就展露出音樂方麵的才華,終日酗酒的父親因希望他成為莫紮特式的神童而逼他從小學琴,但小貝多芬終究沒有像莫紮特一樣在整個歐洲引起轟動。少年時期的貝多芬沒有接受到專業音樂教育,父親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令他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年僅11歲就擔任了教堂的助理風琴手。然而,也正是這看似不幸的童年造就了一個思想獨立又具有反叛精神的貝多芬,他所有的音樂鑒賞力都從在波恩的文化生活的體驗中自學而來。17歲那年,貝多芬第一次來到維也納,使他有機會見到莫紮特,並當場用莫紮特所給的主題進行了氣勢恢弘的即興演奏。當這位大師聽完貝多芬的演奏之後,立即轉身對他的朋友說道:“請注意這個來自萊茵河的孩子,有一天他將震撼整個世界!”當他追隨的大師莫紮特去世之後,無奈之際,他於1790年投身於另一位大師海頓的門下,並於1792年開始,終生定居在維也納。也許是因為海頓性格中的質樸與謙卑和貝多芬身上透出的暴烈的氣質和強烈的叛逆精神不合,最終,貝多芬離開了這位大師。
貝多芬的早期創作受莫紮特、海頓的影響很大,內心澎湃的**還沒有被過多的**,更多地體現著和諧與優雅。1793年開始,貝多芬轉投到阿爾布雷希茨貝格以及薩列裏等人的門下進行學習,並在1795年在維也納皇家歌劇院進行了首次演出。很快他便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紅遍歐洲各地,同時在演奏上也充分表現出一種貝多芬式的獨特氣質:生機勃勃且情感熱烈。但不幸也是從這一段時間開始,28歲的貝多芬開始出現耳疾,聽力開始不斷下降,愛情上也備受打擊,耳疾和失戀的痛苦使他對人生心灰意冷。1802年,他來到維也納郊外的小鎮海利根斯塔特準備自殺,並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但最後他還是振作了起來,燃起了生命的熊熊烈焰,獲得了新的生命體驗,從此,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在苦難中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