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不同國家和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禮儀傳統。人類曆史上並無“國際性”國家和民族存在,當然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國際禮儀”。但在國際交往的現實活動中,畢竟存在著某種“國際性”的禮儀規範指導和製約著交往各方的言行,我們就把這種在國際交往活動中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並遵循的禮儀規範和準則,稱為“國際禮儀”。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經濟關係非常簡單,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麵也很不完備,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人們的交際和禮儀。盡管如此,原始社會也產生了交際、產生了禮儀,雖然這種禮儀極其簡單,也極其原始,但卻很自然,沒有約束。
到了奴隸社會,出現了階級,建立了階級統治工具——國家,產生了等級製度,禮儀也就成了統治階級實現國家統治的一種手段。隨著國家的產生,出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在古代,國家與國家之間充滿著矛盾、爭鬥和戰爭,同時也有諸如談判、議和、結盟、遣使、通商、締約等國際行為,而且無論是戰爭期間的對抗,還是和平時期的友好往來,都需要有一定的規範和準則對這些國際交往加以約束,國際禮儀便應運而生。國際禮儀就是在國際交往中所形成的行為規範,它較之以往一國之內的禮儀規範又發展了一步,並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而逐步為大多數國家所公認和接受。
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有著悠久的國際交往曆史,並在長期的國際交往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在國際上通行的禮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境內小國林立,諸侯爭霸,朝聘修好,會盟結信,儼然一個現代國際社會,並初步確立了以禮、信、敬、義為核心的國際交往規則,創造了諸如國家和政府的承認、朝聘、質、會盟等許多至今仍有意義的外交方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國際禮儀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