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一、語氣詞“在”[1]

字體:16+-

最早談到語氣詞“在”的是呂叔湘,他在《釋〈景德傳燈錄〉中“在”“著”二助詞》[2]一文中指出語氣詞“在”源於“存在”義動詞“在”的虛化,語氣義是“申言之辭,以祛疑樹信”,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呢”。呂先生的這些見解如今已經成為學界通識。不過呂先生同時認為:“此一語助詞,當以‘在裏’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單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單言‘裏’,以‘裏’概‘在’”。這些似未必確實,從現有文獻來看,“在”“裏”作語氣詞的用例都比“在裏”早[3],唐代都已經出現,而“在裏”直到宋代才見其蹤影,曹廣順舉有“富貴在裏”(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一例,“在裏”的實詞義還較明顯[4]。“在”“裏”和“在裏”這三個語氣詞的來源並不相同,產生的時間也存在差異,至於語氣義的相同,既和它們語法化的語境有關,同時也是語氣詞係統製約的結果。

呂文後,亦有多位學者對漢語史上語氣詞“在”進行過探討,另外,近年來一些學者對方言裏“在”的使用狀況也進行了較多描寫分析,且多能結合漢語史料,較有深度[5]。綜觀已有研究,成績大多側重於“在”自宋代以來的發展演變及在方言中的分布,於形成過程、機製及語氣義來源的研究等卻頗有不足。

(一)語氣詞“在”的使用情況

在唐代筆記、禪宗語錄、唐詩等口語性較強的文獻中,“在”的出現頻率並不低。唐代筆記中如:

(1)(道士羅公)遠曰:“已取得來,見於後園中放在。”(張《朝野僉載》卷三)

(2)諸人問:“此何義趣?”答雲:“有水在。”(侯白《啟顏錄》卷上)

(3)我生五十有七矣,僧臘方十二,持缽乞食,尚九年在。(佚名《纂異記·齊君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