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先秦至唐五代語氣詞的衍生與演變

四、從疑問語氣詞係統看“無”“摩”等的發展

字體:16+-

唐代以來的疑問語氣詞係統與南北朝時期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之一就是“乎”“耶”的明顯萎縮,這一變化也直接促進了“無”的語法化進程。我們利用檢索軟件對《全唐詩》中的句末“無”進行了檢索,共得200餘例,特別是中唐時期的白居易詩有58例、元稹詩10例[14]。如:

(15)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白居易《東城桂三首》)

(16)幸有桃源近,全家肯去無?(元稹《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

考慮到詩歌與實際口語的語體差異,那麽這一使用頻率是非常高了。從南北朝後期初見“VP無”,到元白詩中出現如此多“VP無”,其間的變化可見一斑。“無”的發展變化不僅表現在數量上,還表現在“無”的詞義泛化及“VP無”句式的主觀化上。元白詩中有很多“VP無”疑問程度很低,問話時的傾向性卻非常明顯。如:

(17)今日正閑天又暖,可能扶病暫來無?(白居易《答張籍,因以代書》)

(18)擬提社酒攜村妓,擅入朱門莫怪無?(白居易《令公南莊花柳正盛,欲偷一賞,先寄》)

(19)戀君不去君須會,知得後回相見無?(元稹《過東都別樂天二首》)

例(17)白居易邀請張籍一遊,先說今天有閑,再說天氣很暖和,最後問張籍“可能扶病暫來無”,希望張籍能來的願望非常強烈。例(18)白居易想到令公莊園賞花柳,也是先入為主預先設定對方不會責怪(或怪罪)自己,“擅入朱門莫怪無”看似問句,實則更多地是告訴對方自己要去、希望對方確認罷了。例(19)也不是問對方(白居易)以後還有沒有見麵的機會,隻是因為和對方感情太深,更擔心以後見麵的時間無多,故而相聚不舍離別。“知得後回相見無”實則是無疑而問,更多的是一種感慨。從元白詩可以推測,中唐時期語氣詞“無”已經發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