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VP無”見於南北朝時期,不過數量極少。如[2]:
(1)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元魏·慧覺《賢愚經》卷一)
(2)不知彼有法無?(吳·支謙《佛說義足經》卷下)
至唐代,“VP無”逐漸多起來。如:
(3)江花未落還成都,肯訪浣花老翁無?(杜甫《入奏行贈西山檢察使竇侍禦》)
(4)遙知天上桂花孤, 試問嫦娥更要無? (白居易《東城桂三首》)
(5)醫王有妙藥,能乞一丸無?(劉禹錫《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
例(3)~例(5)這些“無”是否定詞還是語氣詞呢?諸家觀點不一。王力認為是語氣詞[3];太田辰夫認為“無”如果用在以“有”為述語的句子是否定詞,能夠用在一般句子中時就是語氣詞[4];伍華認為都是語氣詞[5];吳福祥認為應該分成兩類,一類是否定詞,句子為反複問句,一類為語氣詞,句子為是非問句和測度問句[6];孫錫信認為這些“無”兼有疑問和否定的功能[7];楊永龍的分析最為具體(見後文)[8]。
我們認為這一時期還處於演變的狀態中,具體到一個個“無”,有些是否定詞,有些是語氣詞。因為這一時期句末“無”既有承繼南北朝以來較典型的否定詞用法,如“不知能有**無”(王縉《九日作》),也有較典型的疑問語氣詞用例,如“擅入朱門莫怪無”(白居易《題西亭》)。特別是同期還出現了“麼”“磨”“摩”等音變字。如:
(6)損失酬高價,求嗔得也磨?(王梵誌《借物莫交索》)
(7)眾中遺卻金釵子,拾得從他要贖麼?(唐·王建《宮詞》)
(8)今時於會中還有懷疑者摩?(五代·靜、筠《祖堂集》卷十一)
關於“無”的音變,大家的意見比較一致。“無”在《廣韻》裏為武夫切,微母虞韻,中古音為“mju”,上古屬於明母魚部,音為“mjag”。隨著北方話中輕唇音從重唇音中分離出來,“無”的語音也出現了分化,否定詞“無”遵循一般音變規律從重唇音變為輕唇音,主要元音也發生了變化,而句末語氣詞“無”仍保留重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