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洗耳恭聽:讀懂音樂大師

琴中高人——幾張皮亞蒂戈爾斯基的唱片

字體:16+-

又一個首席

格裏戈爾·皮亞蒂戈爾斯基(1903—1976),猶太人。受其父開蒙,皮氏9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德國人馮·格蘭恩,在學期間成為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管弦樂隊的大提琴首席,1921年前往萊比錫受教於大提琴家朱利葉斯·克倫格爾,1924年至1928年間,他成為富特文格勒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大提琴首席。1929年後,皮氏赴美開啟獨奏生涯,並任教於費城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和南加州大學,學生中最出名的是問鼎柴科夫斯基比賽的內森尼爾·羅森。最早看到皮氏,是在一張合照裏,海菲茨、魯賓斯坦邊上一位鶴立雞群者,提了把大提琴露著淺淺的笑容。皮氏1.93米的身量,琴凳幾乎招架不住,1957年的BBC現場音樂會錄像裏,他和薩金特爵士指揮的BBC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沃爾頓協奏曲,他費勁地躬身護住大提琴,可稱是音樂會上難得一見之景。

皮氏唱片不算多,音樂與藝術公司近年出了一個6CD的“皮亞蒂戈爾斯基的藝術”套裝,所收多為20年代至50年代的曆史錄音,不過本文倒更想聊聊曆年零星經手的皮氏唱片。關於皮氏的演奏風格和音樂理念,如下資料值得關注:其一,他主張感情、理智和技巧三者並存,力求完美、精確地反映作品的全部風貌和內涵;其二,他曾經對學生說,“我一直致力於探究音樂的本質,我不會拘泥於技巧,我要的是樂句的音樂性而非弓法”。把皮氏置於20世紀大提琴群像背景前,大致有如是感受:他的名頭不能算很響,且意外的沒有留下巴赫“大無”全集;樂隊首席的經曆對他的演奏審美帶來的影響是無形的,那就是不太在意個性層麵的特立獨行,到立體聲時代,他的演奏有走下坡路之感,大多數時候,他似乎更樂意以室內樂成員的身份亮相。

兩個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