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文明探源:希臘羅馬專題論集

二、史詩所反映的農業及耕作狀況

字體:16+-

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出現過一股全盤西化的思潮,其主要代表是《河殤》的作者。他們認為: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和東方文明有著本質的不同,而這種不同主要表現在:前者是開放的、重視貿易的海洋文明;後者是閉塞的、自給自足的內陸文明。這種說法顯然是與西方古代史上的事實相矛盾的。因為在上古時期,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盡管在形式上有許多差異,但在內容上並無多大區別。它們都是建立在農業基礎上的文明。流傳至今的《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便是最好的見證。

亞裏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一書中曾經指出:在古代世界,謀求生存的主要途徑有以下五種:首先是畜牧業,其次是農業耕作,再次是海盜,還有捕魚和狩獵。但他認為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農業。[1]這和《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中所描寫的情況完全吻合。

綜觀兩部史詩,我們可以發現畜牧業和農業,尤其是農業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農業中,種植業所占的地位尤為重要。幾乎每一地產都有穀物田和葡萄園。種植的穀物主要有大麥、小麥等品種。凡是宴會都飲酒助興,凡是祭祀都奠酒敬神。《伊利亞特》的作者在阿溪流斯盾牌上所描寫的畫麵正是采用了這方麵的題材。他在描寫巴賽勒斯和地上的收割場麵時曾這樣寫道:“在這塊王家的田地裏,有一群受雇的割麥人,手裏正拿著鐮刀在那裏收割麥子,一抱抱的麥子沿著畦溝成行成行地倒下來,後麵的人又用繩子將它捆好,其中站在旁邊打捆的有三人,還有一些男孩子在後麵撿拾丟落的麥穗,跑著送給打捆的人去捆綁。”[2]在另一幅畫麵上,他又描寫了一個葡萄園的情景,在這裏有結滿美麗和金黃的葡萄,也有懸掛在空中的紫葡萄串。快活的青年男女正用編製的筐子、籃子盛著甜蜜的水果。[3]這實際上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