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文明探源:希臘羅馬專題論集

共和向元首製轉變時期羅馬社會矛盾總分析

字體:16+-

根據傳統的說法,羅馬創立於公元前8世紀中葉。最初實行的是王政統治。公元前509年,羅馬發生革命,推翻了國王的統治,建立了共和政治。此後的400餘年間羅馬一直處於共和國的統治之下。後來的事實表明,羅馬的共和政體不但保存了羅馬自身的實力,而且還成就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大帝國。然而,隨著地域帝國的形成,羅馬的共和國也慢慢地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從公元前2世紀中葉開始,羅馬內戰不斷,國家一直處於紛爭狀態。公元前27年,屋大維的元首製政治形式正式在羅馬出現,它宣告了羅馬共和製形式的最後終結。羅馬曆史學家塔西佗曾對這一過程有過簡潔而明晰的描述。他說:“羅馬最初是在國王統治下的一個城邦。路西烏斯·布魯圖斯製訂了自由的政體和執政官當政的製度。獨裁官的製度始終是一種應急之策;十人團的權限不能超過兩年,軍團將領所掌握的執政官的權力也不能長久。秦納和蘇拉的專製統治時期都不長;龐培和克拉蘇斯的大權很快就轉入愷撒之手,接著列庇都斯(又譯雷必達——作者注)和安托尼烏斯(安敦尼——作者注)的軍權也就歸奧古斯都了。奧古斯都則以普林切普斯的名義把在內戰中被搞得殘破不堪的國土收歸自己的治下。”[1]元首製替代共和製結束了共和末年羅馬政壇的混亂局麵,使羅馬進入了較為平穩有序的發展時期。

共和製向元首製的轉化是羅馬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學者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研究課題。羅馬政治體製的轉變,顯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爭鬥。在羅馬政治體製的轉變過程中,羅馬的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出來。這些矛盾主要有:奴隸和奴隸主、奴隸與羅馬國家之間的矛盾;羅馬同被征服者之間的矛盾;羅馬奴隸主與平民以及意大利同盟者的矛盾;羅馬公民內部的矛盾等。麵對這些矛盾,羅馬共和國采取了許多措施。有的得到了暫時的解決,有的看上去好像是解決了,但實際上並沒有解決,而更多的則是無能為力。本文就是要重新思考和分析一下羅馬由共和製向元首製轉變過程中各種社會矛盾的表現,並力圖在各種表象之下找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進一步加深人們對這段曆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