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是羅馬成功對外征服的真正執行者。羅馬崛起的曆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軍事發展史。公民集體的高度軍事化是早期羅馬的顯著特點;追求勇敢則更是羅馬公民奮鬥的目標。因此,在拉丁語中,“勇武”和“美德”是同一個詞,即“Virtus”。勇武是美德的基礎,美德依靠勇武來彰顯力量。在羅馬人看來,一個理想的羅馬公民應該是一個勇敢強健的人(Vir fortis et strenuus)。他們“一生下來就被抱到河邊,泡進冰冷的水裏接受鍛煉;男孩子日夜打獵,把森林攪得精疲力竭,他們以弓馬為遊戲;到了青年時,他們吃苦耐勞:或用鋤頭征服大地,或在戰火中攻陷城市”。[1]他們的職責不是更精美地鑄造能呼吸的銅像;不是用大理石雕出宛若真人的頭像;也不是法庭上的辯護師和用尺子畫出群星和星座的天文地理學家,而是統治世界萬族,確立和平的秩序。他們的原則是:“對高傲者嚴懲不貸,對卑微者寬恕有加。”[2]
軍團是羅馬對外作戰的主要單位,也是羅馬崛起的重要法寶。在羅馬軍團出現以前,地中海地區最先進的軍事組織是馬其頓方陣。依靠馬其頓方陣,亞曆山大滅亡了幅員遼闊的波斯帝國,建立了亞曆山大帝國。亞曆山大帝國分裂以後,地中海東部各大國也都靠方陣維持秩序。但隨著羅馬軍團的完善與發展,方陣在地中海地區的爭霸戰中逐漸失去優勢,最後被羅馬軍團徹底替代。軍團與方陣相比,具有下述優勢:第一,軍團按照年齡和經驗狀況,排成幾線。作戰時,根據情況依次投入戰鬥;軍團能持續保持戰鬥部隊體力的最佳狀況。而方陣的最大長處在於巨大的衝擊力,戰鬥的勝負取決於一次性進攻,在訓練缺乏的波斯軍隊麵前,方陣有明顯的優勢。第二,軍團有很好的兩翼保護體係和多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統帥的指揮才能可以在軍團作戰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方陣則隻有固定的單一進攻方向,左右翼和後方都缺乏保護力量。第三,軍團按嚴格的軍事要求紮營。營地有柵欄和壕溝護衛,夜間有專門人員值勤、巡視。安紮營地的主要目的是行動方便。波利比烏斯認為:羅馬人在這方麵“與希臘人通常的做法完全不同。當希臘人安紮營地時,首先考慮的是利用地形的天然優勢來確保安全。這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他們厭惡挖溝築營的勞苦;另一方麵是由於他們認為人工建造的防護不如天然地理條件所提供的防護。因此,涉及營地整體的規劃時,他們不得不為遷就地形而將營地建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並常常將部隊的各個部分移至極不合適的地點。結果,每個人都不清楚自己以及自己部隊在營地中所處的位置。相反,羅馬人卻寧願不辭辛勞地挖溝築壕,並修建其他的防禦工事,為的就是提供方便,保持一種人人熟悉的單一營地規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