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王斯德先生之約,作者帶領部分學生就帝國羅馬曆史作品的內容做了較為深入的講解和討論。
主講人:楊共樂
參與討論者: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博士生:傅傑、倪滕達、吳濤;碩士生:張子青、楊建偉
記錄者:張子青
楊共樂:羅馬史學以其文獻豐富、思想精深而聞名於世。國內外學者對羅馬史學的研究很多,成果頗豐。今天我們就選擇五部帝國時期的羅馬史學作品作為課堂討論的對象。它們分別是盧卡努斯的《內戰紀》、約瑟夫的《猶太古史》、琉善的《論撰史》、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的《業績》和克勞狄安的《詩集》。這五部作品大家都已翻譯過,內容也很熟悉。下麵就請各位同學按時間順序依次對它們進行評析,以求通過評析古典作品,達到深入了解文獻內涵、把握文獻特色的目的。在評析時,盡量做到線索清晰、見解獨到,不拖泥帶水。
張子青:按照楊老師的要求,我先來談一談盧卡努斯的《內戰紀》。盧卡努斯生活於公元39—65年,比愷撒晚近百年。但他撰寫的內容與愷撒的《內戰記》一致,所以我將用比較這種形式來分析盧卡努斯《內戰紀》的史學特點。
首先,從文體上來談。文體作為曆史敘述的語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曆史敘述的展開模式和風格。羅馬史學自匹克脫(Quintus Fabius Pictor,前254—?)、老加圖(Marcus Porcius Cato,前234—前149年)以來,確立了以散文體為主的文體傳統。由於散文體句式自由,無韻律要求,更便於準確地敘事,因此愷撒同絕大部分羅馬史家一樣,采用散文體寫作,按照編年的順序,平鋪直敘內戰的曆史,並且形成了平正洗練、簡樸流暢的文筆風格。
相比之下,盧卡努斯則一反傳統,采用詩歌體敘史,[1]大不同於那些用散文體寫作的史家,這使得自古典時代以來學者們對盧卡努斯的定位不一。例如昆體良將其視作演說(修辭)家,[2]塔西佗將其視作詩人,[3]生活於4世紀晚期的語法學家塞爾維烏斯(Maurus Servius Honoratus)則將其視作曆史學家;[4]中世紀時,學者們繼承了古典時代的眾家觀點,仍無定論;[5]到近代,尤其是科學化和專業化的曆史學興起後,幾乎所有的西方史學史著作均未將《內戰紀》納入史學作品的範疇。但是我認為《內戰紀》是一部史學作品,詩歌也應當被視作古典時期曆史著作的一種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