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媒介
媒介的本來意思是指使雙方發生關係的人或事物。在傳播學的語境裏,媒介也稱“傳播媒介”,通常是指那些傳達、增大、延長人類信息的物理形式。美國傳播學家施拉姆(Wilbur Schramm)和波特(William E.Porter)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並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1]
但是,我們今天通常會使用“大眾媒介”(mass media)或“大眾傳播媒介”(mass media of communication)的概念。那麽,什麽是大眾傳播媒介呢?大眾傳播媒介是20世紀20年代廣播電台出現後才有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傳播途徑上用以複製和傳播信息符號的機械和有編輯人員的報刊、電台之類的傳播組織居間的傳播渠道。具體可分為印刷媒介(報紙、雜誌和書籍)與電子媒介(電影、廣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出現的電視)等。因此,中國傳播學者曾給大眾傳播媒介下過這樣一個定義:“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在傳播路線上用機器做居間以傳達信息的報紙、書籍、雜誌、電影、廣播、電視諸形式。”[2]
2.媒介演變的四種形態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人類文明發展的曆史既是人類使用傳播媒介的曆史,也是媒介從簡單變複雜的發展曆史。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傳播媒介的演變大體經過了如下四種基本形態:口頭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3]
口頭媒介。所謂口頭媒介是指以口頭語言為載體而進行傳播的媒介。在口頭語言沒有出現之前,人類還處在蒙昧時期。隨著口頭語言的興起,人類的傳播體係出現了第一次媒介形態大變化。通過口頭語言,人類將知識、經驗和信仰傳遞給下一代成為可能。口頭媒介至今依然是人們采用的、同時也是最方便的一種媒介形式。這種狀況正如施拉姆和波特所描述的那樣:“幾千年來,集市、市場、廟會一直在把人們聚集在一起,互相打聽消息,交流見解,插科打諢。如果一時沒有集市、公共集會或者馬戲班子前來演出這樣的活動,人們也會想出辦法,聚會起來交換信息。即使在今天,在亞洲的許多村莊裏,洗衣服的時間仍然既是勞動也是進行社會交流的時間。在非洲,一種各色人等聚集在一起商議的做法長期以來是部落居民對酋長訴說自己問題的場合。”[4]口頭傳播的特點是“麵對麵”,即必須以信息傳遞者和信息接受者的同時在場為前提,但其缺陷也顯而易見。這種缺陷正如菲德勒(Roger Fidler)所指出的那樣:“即使人際和廣播傳播的口頭形式在細節和相關性上很豐富,它們本身在穿越時空時卻具有不穩定性和不可靠性。當故事從一個族群傳遞到另一個族群或是代代相傳時,它們勢必丟失了許多它們原有的意思和來龍去脈,最終變得不可理解或成了隱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