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第一節 經典文本閱讀

字體:16+-

一、書的未來(節選)(艾柯)

三種記憶

我們有三種記憶。第一種是生理上的,此種記憶由血肉形成,並歸我們大腦支配。第二種是礦物的,在此意義上,人類已知有兩種礦物形式的記憶:數千年前,有以陶板和石碑為載體的記憶,在埃及尤為著名,人們在其上刻下文字。第二種形式則是今日電腦的電子記憶,它以矽為基礎。我們還知道另一種記憶,植物形式的記憶,首先是紙莎草紙,在埃及也同樣著名,而後便是以紙製成的書。當然,史上最早的犢皮抄本也源自動物的身體,第一張紙也是由獸皮而非木材製成,但我們盡可以不去管它。我這樣講是為了簡化植物形式的記憶與書籍的關係。

此地[1]過去始終致力於書籍的存護,將來也是如此,所以,它現在是,將來也會是植物記憶的聖殿。數百年來,圖書館一直是保存我們集體智慧的最重要的方式。它們始終都是一種全人類的大腦,讓我們得以從中尋回遺忘,發現未知。請允許我做如下比喻:圖書館是一種最可能被人類效仿的神的智慧,有了它,就可在同一時刻看到並理解整個宇宙。人可以將得自一座大圖書館的信息存入心中,這使他有可能去習得上帝智慧的某些方麵。換句話說,我們之所以發明圖書館,是因為我們自知沒有神的力量,但我們會竭力效仿。

今天去建造,或翻新重建某座世界上最偉大的圖書館,聽來像是一種挑戰,或是挑釁。報紙或學報上,經常有某些作家麵對這全新的電腦和互聯網的時代,大談即將來臨的“書的死亡”。不管怎樣,就算書會像方尖碑或陶製書寫板那樣消失,那也不會是什麽廢棄圖書館的好理由。正相反,圖書館會因保存對過去的發現而幸存下來,就像博物館一樣,同樣的,我們之所以把羅塞塔石碑保存在博物館裏,是因為我們已沒有在礦石表麵刻下文件的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