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理論新編(第4版)

二、懷疑的時代

字體:16+-

薩洛特所宣布的“懷疑的時代”,其實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開始了。現代主義的基本精神,正如薩洛特所言,是懷疑的精神。薩洛特關注西方印象派繪畫與現代小說之間的聯係,故而她說:從出現印象派以來,所有的畫幅都是從“我”的角度來落筆的。有意思的是,更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由於看了印象派的畫展,也以類似的方式表述現代主義最活躍的時期——“1910年前後整個世界改變了”。的確,也正是在1910年前後,未來主義發表三大宣言,英美意象派推出三大綱領,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和意識流文學開始登上藝術舞台。

懷疑的時代盛行的是一種懷疑的精神,這種以非理性主義為基礎的思潮具體表現為一種強烈的失望:上帝死了,神聖的價值體係崩潰。物質的繁榮和技術的進步以及理性化不但無法拯救世界,反而使人性之惡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現:世界大戰、納粹集中營等。西方一切傳統準則——權力、理性、道德都麵臨重新估價。艾布拉姆斯認為:“現代主義的重要思想先驅都是思想家,他們質疑那些被認為無可懷疑的傳統觀念,而這些傳統觀念長期支撐著社會組織、宗教以及倫理道德。同時他們也質疑人們對於人類本身的傳統思維方法。”[1]在文學上,這一時代最早的開啟者可以推到波德萊爾(Charles Beaudelair,1821—1867年)。1857年,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以及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雙雙現身問世,成為現代主義的濫觴。19世紀最後20年,現代主義迅速擴散,形成與現實主義對抗的一種新思潮。

1.現代主義

其實,薩洛特對現實主義的“開火”,要晚於文論界關於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爭論。更早的論爭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可以說,懷疑時代的到來是以盧卡契和布萊希特、阿多諾之間的論爭開始的。而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分歧主要體現為盧卡契和布萊希特之間的爭論。盧卡契試圖洞察曆史變遷的深層結構,現實主義的客觀性不是對人類社會袖手旁觀,而是對人類社會的某種特定讀解。作為現實主義最有影響的闡釋者,盧卡契批判現代主義諸流派悲觀消極,狹隘頹廢,已經徹底喪失了總體認知能力。在他看來,現代派作家隻能在抽象客觀與虛假主觀之間遊移不定,最後陷入敘事危機。他從認識論的高度重新闡釋現實主義理論,歌德、巴爾紮克等現實主義作家,因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期,故而能代表健康文化,並在文學創作中自覺地反映社會發展規律。現實主義的任務就是“客觀地再現當代社會現實”“是對現實整體進行忠實和真實的描寫”。[2]所謂“反映”,就是用語言構造一個“思想結構”。在這一點上,盧卡契和亞裏士多德一樣,認為藝術與現實應該分離,作家並不是簡單記錄具體的人和事件,而是展現“生命的完整過程”。現實主義是反映現實的特殊方式,不能和現實本身相混淆。盧卡契、普列漢諾夫、高爾基等人以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為文學典範,他們都把巴爾紮克視為現實主義大師,把現代主義作家稱為不健康的“頹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