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這本教材您就會發現,呈現在您麵前的《文學理論新編》確實是一副嶄新的麵孔。
新在何處?
以往的文學理論教材往往是觀念先行:編寫理念既定,也就確立了教材的編寫結構框架;然後是分章分節,最終以“六經注我”的方式完成教材的編寫。本教材的編寫當然不是不要理念,而是在確立編寫理念的同時,更看重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文本”。因此,在每一章裏,我們首先精選出兩篇古今中外文學理論大家或作家的文章作為其內容之一,然後,通過對文本的詳細注釋和“作者簡介”“背景知識”“文本解讀”三個環節,去釋放“經典文本”的魅力。由於“經典文本”是對某個具體問題的發言,而無法完全涵蓋某個文學理論的大問題,於是每章又設計了“相關問題概說”,旨在對某一類問題做出補充性的說明和較係統的闡釋。
這樣,本教材每章均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經典文本閱讀;相關問題概說。如果說前者是“一斑”,後者則是“全豹”,兩者相呼相應,取長補短。於是在編者與作者之間、文本與文本之間、問題與問題之間構成了一種多層次的“對話”關係。而且如此一來,那種“六經注我”的編寫思路也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我注六經”式的新思路。我們相信,這樣一種編寫思路可能更合理,更穩妥,也更符合教學規律。因為對於大學中文係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與其讓他們一開始就接受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有時甚至是教條化了的理論,不如讓他們直接麵對二三十篇經典文章更有價值、更有成效。實際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來思考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方案,也是我們的初始動機之一。
不管文學如何變化,它都離不開以下三個維度:語言的維度、審美的維度和文化的維度。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打造不出精良的文學語言,即意味著無法創作出美的文學作品;文學營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審美空間,這個空間的有無多寡,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文學作品的得失成敗;文學又是與文化交往的產物,文學本身已包含了神話、宗教、曆史、科學、倫理、道德、政治、哲學等文化蘊含。欠缺或喪失文化蘊含的文學肯定顯得勢單力薄、形銷骨立。正因為文學存在著這樣三個維度,思考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就不能不圍繞著這三個維度展開。因此,語言、審美、文化三維度是本教材的核心觀念,其他的設計則是這一觀念的拓展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