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學語言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文學語言是文學形式表達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必要因素。文學語言創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情感和反映社會生活。
日常語言通過文學描寫創造了審美意象,克服了語言的抽象性,構成了特殊的具有審美意識的意象世界,因此文學語言具有意象性。
為了使語言具有意象性,首先,需要充分認識到語言的形象性。作者在創作時要注意區別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多運用生動鮮活的詞語描繪具體形象,而盡量少用抽象化的表達。比如,《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作者描寫風雪臨降的場景時說:“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在此句中用“彤雲密布”的“密”字表現出暴風雪來臨時雲層累積的場景,而“朔風漸起”的“漸”則動態地展示了風雪即將降臨,同時“密”和“漸”這兩個前後相互對應的副詞還將風雪天的壓迫感傳遞給了讀者。其次,“誌合文則”是中國古代創作論重要的觀點之一,就是要求作者在表達情誌上合乎創作發展的法則。文學語言的意象性要求作者表現描繪對象的特征,需要使用與所描繪的人物和場景相符合的語言。如《紅樓夢》中對“三春”姐妹的描寫充分展示了文學語言需要契合人物特征:“第一個肌膚微豐,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第二個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麵,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雖然“三春”姐妹的穿著打扮都是一樣的,但是作者分別從形態、麵容和氣質的描寫刻畫了迎春、探春和惜春姐妹的不同特征,並且將外形特征與人物性格聯係在一起,向讀者暗示了迎春與世無爭的處世性格,探春活潑世故、精明俊美的人物特征,而僅僅用“身量未足,形容尚小”描寫惜春年齡最小的特征。最後,文學語言的意象性還需要作家精煉詞語,充分運用形容詞和副詞描繪形態、聲音、色彩和動作等。如赫爾曼·黑塞在《荒原狼》中嫻熟地使用形容詞來描繪人物與環境的衝突:“我是一個孤獨、冷酷、忙忙碌碌、不修邊幅的人,我生活在家庭中,生活在小市民的環境中;是的,我喜歡這樣,喜歡在樓梯上呼吸那種安靜、井然、幹淨的氣息,喜歡人與人之間有禮貌,溫順的氣氛。”在這一段描寫中,作者通過羅列出“孤獨、冷酷、忙忙碌碌、不修邊幅”和“安靜、井然、幹淨”這兩組對立的形容詞喚起了讀者的想象,誘發讀者感受人物性格和環境特征之間的衝突,並且在頭腦中想象出主人翁的形象和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