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教育價值和認識價值以及審美價值相互關聯構成整體,共同發生作用。文學具有社會意識形態的屬性,它能夠啟迪人們的思想。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總是帶有主觀傾向地選擇他想要表達的內容,並融入他個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烙上鮮明的個人印記,而讀者在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時會不由自主地受其影響,獲得特有的文學教育效果。
首先是文學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鳴,淨化人的靈魂,影響人的生活世界,為人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提供幫助。優秀的文學作品能滋潤人的心靈,提高讀者的思想境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讀者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使命感,讀者能從中判斷是非愛憎,美醜善惡。魯迅說過:“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進的燈火。”[15]美國著名聾盲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影響了整個世界,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聾盲人心靈中無比自由的世界,以此告誡人們應珍愛生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凱勒被認為是20世紀最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美國《時代周刊》把她列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可見,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精神感染力。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平凡的世界》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後,主人公孫氏兩兄弟立即被視作千萬青年人的楷模,他們自強不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貧窮和命運的不公平對待,他們的故事鼓舞了有著無數類似境遇的年輕人,使其在平凡的生活裏努力奮鬥,獲得不凡的人生價值。
其次是文學能激勵讀者改造社會現實,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文學對現實生活具有幹預作用。文學是讀者的精神武器,讀者一旦掌握,它就能悄無聲息地轉化成一種物質力量。例如,《湯姆叔叔的小屋》就有這種激發人心的力量:“從曆史的角度看,文學作品就享有促成變革的名譽,比如哈麗特·比徹·斯托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在那個時代就是一本暢銷書,它促成了一場反對奴隸製的革命,這場革命又引發了美國的內戰。”[16]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社會矛盾尖銳、階級鬥爭激烈,文學往往成為進行思想鬥爭的重要武器。古典名著《水滸傳》真實形象地描繪了人民群眾反對封建統治壓迫的鬥爭,這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大家爭相傳閱,許多個人和組織都從書中汲取鬥爭的經驗教訓,如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太平天國、義和團還有清末民間的許多秘密反清組織等,他們的鬥爭智慧皆受此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