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概論

總序

字體:16+-

曹順慶

《光明日報》2014年9月24日第1版刊登了葉小文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國夢的魂與根》,文章指出:

在觀摩北師大“國培”計劃課堂教學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古代經典,語重心長。講的雖是教材編輯要保留必要的中國文化經典,卻涉及“把根留住”——民族複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

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複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複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

我認為,當代中國文化麵臨的最為嚴峻的問題,是中國古代文化經典麵臨失傳的危險:現在許多大學生基本上無法讀懂中國文化原典,甚至不知“十三經”究竟為何物。這種不讀中國古代經典原文的現象,已經大大地傷害了學術界與教育界,直接的惡果,就是學風日漸浮躁,害了大批青年學生,造就了一個沒有學術大師的時代,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嚴重失語,造成了當代中國文化創新能力的衰減。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我們在整個教育體製、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編寫等方麵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以教材編寫為例,編寫內容多為“概論”、“通論”,具體的“原典閱讀”少,導致學生隻聽講空論,隻看“論”,不讀經典;隻讀文學史,而很少讀甚至不讀經典作品就可以應付考試,以致空疏學風日盛,踏實作風漸衰。另外,許多教師所用的讀本基本是以“古文今譯”的方式來教學的,而並非讓同學們直接進入文化原典文本、直接用文言文閱讀文化經典與文學典籍,這樣的學習就與原作隔了一層。因為古文經過“今譯”之後,已經走樣變味,不複是文化原典了。我認為應當要求學生直接閱讀中外文原著,不用今譯漢譯,這也許是改變此種不利局麵的有效途徑之一。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