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也是德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影響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親和力》,以及詩劇《浮士德》等。
《浮士德》是歌德以畢生心血創作的一部傑作,分為兩部,12111行。第一部共25場,不分幕,第二部分為5幕。全劇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寫了他追求真理的一生。浮士德經曆了知識悲劇、愛情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始終沒有滿足或屈服於個人渺小的物質享受,表現出努力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活力。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的契約並不是靈魂和物質利益的簡單交換,而是人類奮發進取精神與否定精神的鬥爭。詩劇通過浮士德的一生總結了人類發展的曆史經驗,充滿了哲學的辯證精神和深遠的寓義。作品具有濃厚的神話象征色彩,但又緊密結合現實,成為奇妙的藝術混合體。
本書節選的《浮士德》第一部之“城門口”,描寫對知識感到絕望的浮士德,從郊外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歡樂的人群受到鼓舞,渴望投身進現實生活。第一部之“書齋”,寫浮士德與魔鬼第一次見麵。魔鬼的自我介紹對理解其在全劇中的角色有重要意義。第二部第一幕之“宜人的佳境”寫浮士德借大自然治療他心靈的創痛。第二部第五幕之“宮中寬廣的前廳”寫盲眼的浮士德把掘墓聲當成了築堤聲,感到了一瞬間的滿足,從而應驗了與魔鬼的契約倒地死去。隨後天使出現,從魔鬼手中奪走浮士德的靈魂,將他接到了天上。
歌德也是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五月歌》(1771)是一首歡樂的頌歌,狂喜中的詩人將愛情幸福和大自然的歡樂融為一體。《神性》張揚了人類作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意識,預言人甚至能成為“神的榜樣”。《赫吉拉》源於歌德對歐洲政治現實的失望和一次新的愛情經曆。歌德把崩塌的歐洲與“純淨”“清新”的宗法社會對立起來,提升了東方在文化學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