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生於美國芝加哥市郊的一個醫生家庭。父親醫道高明,愛好戶外活動,常外出釣魚打獵。母親篤信基督教,擅長大提琴,頗有藝術修養。少時,父親經常帶他出診和漁獵,前者使其很早就對生老病死等複雜的人生有所體驗,而後者則滋養了其性格的強悍、野性和優勝心理。
1917年,海明威中學畢業。是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他渴望赴歐參戰但因視力受限未能成行。不願讀大學的海明威成了堪薩斯市《星報》的一名見習記者。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時,海明威經百般努力終於如願加入紅十字會組織的救護隊,作為一名司機去了歐洲戰場。在意大利前線,他身負重傷,幾次手術從身上取出200多塊彈片。戰爭的殘酷給他的心靈帶來難愈的創傷。戰後任《星報》駐歐記者,長駐巴黎,結識美國作家斯坦因、龐德等,開始文學創作。1924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裏》。集子中的大多數篇章都在寫一個叫尼克·亞當斯的少年,他常隨當醫生的父親出診,接觸過許多印第安人,並目睹死亡的恐怖。尼克長大後參戰、受傷、結婚、生子,後來開始寫作。尼克的故事自傳色彩很濃,而且已經初現海明威後來作品的特點:情節洗練,對話簡短,於不動聲色中蘊含一種張力。
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6年出版,海明威一舉成名。評論界把這部長篇小說視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迷惘的一代”這一表述源於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有一次她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太陽照樣升起》的題詞,於是“迷惘的一代”成了失去價值依歸的青年作家的總稱。小說寫從戰場上歸來的一群年輕人流落巴黎,彷徨苦悶,整日喝酒、釣魚、看鬥牛,從大都市到鄉間,從大自然到宗教節日,到處尋找刺激,渾渾噩噩,把一些過去很神聖的東西踢來踢去,“沒什麽,我再也不在乎了”。主人公巴恩斯是個美國記者,因在戰爭中受傷失去**能力,所以無法與自己相愛的女友勃瑞特結合,便在極度頹喪與悲哀中醉生夢死。這部作品表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代青年的失落感與幻滅感,是海明威從戰場上回來以後的心態寫照。同時,小說人物的生活方式也折射出20世紀20年代美國青年頹廢和享樂相混雜的精神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