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出生並成長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這個位於歐洲十字路口上的波西尼亞首府,乃當時諸種形態的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聚集地,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這種多元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卡夫卡思想的複雜與矛盾。卡夫卡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西方猶太人家庭,父母雙方均是傳統意義上的猶太教徒,家庭生活中保持著猶太教規定的各種戒律和習俗。作為家中的長子,他自幼充分領受了其商人父親的專橫暴虐。
卡夫卡天資聰慧,學業成績優異。中學階段開始大量涉獵文學作品,特別喜愛歌德、狄更斯、易卜生等人的作品。1901年,他進入布拉格大學德語分部學習,讀了兩星期化學後轉到法律係。其實,讀法律亦非其所願,他的誌趣在文學和哲學。大學階段,除了大量涉獵文學作品,他還潛心研讀斯賓諾莎、達爾文、尼采等人的著作,並經常參加學生組織“讀書與演講之家”的活動。
1906年,卡夫卡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08年,他進入布拉格一家工傷保險公司任職。職員生活與他熱衷的文學創作存在矛盾,他隻能利用夜晚時間寫作。作為內心極度敏感的完美主義者,卡夫卡很少滿意自己所寫的東西,因此其生前公開發表的作品甚少。作為一個極度孤獨的男人,他向往婚姻而又懼怕結婚,因此他曾先後與兩位女性訂過三次婚,但均在“洞房花燭夜”前夕逃走。1917年,卡夫卡患上肺病,並開始咯血;1924,卡夫卡病逝。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雖然病痛一直如影隨形般跟隨著他,但卡夫卡從未放棄創作。
卡夫卡去世後,他的摯友馬克斯·勃羅德未遵從其將手稿付之一炬的遺囑,前後兩次編輯出版了他所有的小說、日記和書信。卡夫卡小說的數量並不算多,一共是3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美國》《審判》和《城堡》以及78個短篇小說。《美國》(1927,亦譯《失蹤者》)通過少年主人公在美國的遭遇,揭示了光怪陸離的資本主義現實,寫法上接近傳統敘事,作家自稱是“對狄更斯的直接模仿”。卡夫卡的短篇小說,無一不玲瓏剔透,堪稱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