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下冊)

二、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概況

字體:16+-

象征主義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越出法國,在歐美廣泛流行,繼而在20世紀20—40年代形成具有國際性影響的後期象征主義流派。後期象征主義繼承並發展了前期象征主義的傳統,使象征主義更趨完美,內涵更深廣,更富有現代主義的特征。它仍然堅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現內心“最高的真實”,反對過多強調主觀精神的自由與無限,以至於走向過分抽象化,也反對過於強調客觀事物的形象、具體而走向平淡無意蘊,同時又反對前期象征主義的隱晦艱深,主張情與理、主觀與客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後期象征主義跳出個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現社會的與時代的總體精神。在創作方法上,從簡單象征發展到意象象征,從個別象征發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從情感象征發展到情感與理智並舉,具有思辨性與哲理性。後期象征主義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

英國的T.S.艾略特是後期象征主義的代表。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是愛爾蘭詩人。他在繼承前期象征主義傳統的基礎上,將民族性與現實性帶進了象征主義詩歌領域。他成熟時期的詩歌具有現實主義、象征主義和哲理詩三種因素。葉芝的著名詩作有《茵納斯弗利島》(1890)、《基督重臨》(1921)、《麗達與天鵝》(1923)、《駛向拜占庭》(1927)和《拜占庭》(1930)等。《駛向拜占庭》一詩以遊曆拜占庭來象征精神的探索,表達了對物質文明的厭惡與對西方世界精神與理性複歸的企盼之情。詩的象征意象堅實而明朗,物質意象和觀念意象和諧統一,富有哲理性。

保爾·瓦萊裏(1871—1945)是法國詩人,被譽為“20世紀法國最大的詩人”。早年崇尚愛倫·坡和馬拉美,並深受影響。他在詩論著作《純詩》中主張詩的極致是思想而不是物象。他的詩歌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達生與死、靈與肉、永恒與變幻等哲理的主題。長詩《海濱墓園》(1920)是他的代表作。詩中寫詩人在海濱墓園沉思有關存在與幻滅、生與死的問題,得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把握現在、麵對未來的結論。長詩巧妙地運用海、太陽、白帆、涯岸、鐵柵、風等象征體,表達神秘與靜穆、絕對與永恒、聖靈與信徒、生與死等多種哲理性概念。詩中采用古典形式,格律嚴整,音樂性強,顯得含蓄雋永。這是瓦萊裏最富有哲理、最充滿抒情性的一個詩篇。此外,《年輕的命運女神》(1917)也是瓦萊裏的著名詩篇,《幻美集》(1922)是他的短詩集。萊納·馬利亞·裏爾克(1975—1926)是奧地利詩人。他在注重詩歌的哲理性、音樂性的同時,引進了刻畫精細的雕塑美,他的創作從單純直接的主觀抒情轉向重視對客觀事物的精確觀察,從中獲得直覺形象,借以象征人的主觀感受。他的代表作是詩集《杜伊諾哀歌》(1922)和《致奧爾弗斯的十四行詩》(1922),這兩部詩集在許多隱晦離奇的客觀物象中,交織著詩人的探索、失望、恐懼、懺悔等內心感受,哲理性很強,且具有雕塑美、音樂美。梅特林克(1862—1949)是比利時劇作家。他的代表作《青鳥》(1908)通過兄妹倆尋找青鳥的故事,表現了對現實與未來的樂觀態度和美好憧憬。青鳥既象征大自然無窮的奧秘,又象征人類的幸福。全劇借助象征手法,將抽象深奧的觀念在美麗的夢幻仙境中得以鋪展闡釋,具有童話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