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上冊)

一、生平與創作

字體:16+-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1821年11月11日出生在莫斯科一個普通醫官家庭。陰暗的臥室、淒苦的病人以及漫長冬夜中母親講述的恐怖故事,構成了其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1834年,他被父親送到彼得堡的軍事工程學校學習。1843年大學畢業後,在彼得堡工程部製圖局供職,一年後辭去了工作。此後,貧困,尤其是彼得堡貧民窟窮人的貧困生活,成了他重要的人生體驗。

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發表處女作《窮人》並一舉成名。之後發表的《雙重人格》(1846)、《女房東》(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說,使他成了在俄羅斯頗具影響的青年作家。《窮人》描寫公務員傑符什金與孤女瓦蓮卡之間由同情而相愛、由相愛而分離的悲劇故事。作品深化了普希金和果戈理開創的描寫“小人物”的傳統,不僅充分描寫底層窮人在俄國社會的轉型期所遭受的災難,而且致力於展現他們善良而又軟弱、敢於自我犧牲而又自卑自賤的複雜內心世界。小說發表後,受到包括別林斯基在內的革命民主主義評論家的高度讚揚。《雙重人格》描寫小公務員高略德金不甘於被欺辱、被嘲弄的現實,於是在心裏幻現出一個麵貌相同、性格迥異的小高略德金。他對小高略德金既害怕又向往,在困惑矛盾的內心世界找不到出路,最後瘋狂。這種具有雙重人格的人物形象在作家後來的創作中一再出現。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參加了激進政治團體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1849年4月被捕;同年12月被判處死刑。當行刑隊的士兵舉槍瞄準時,沙皇頒發了“從寬處理”的特赦令,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為苦役。1850—1859年,近10年的西伯利亞苦役和流放生活摧殘了他的肉體,加重了其心底固有的消極情緒,更兼長期與俄國進步力量和革命運動隔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係統的“土壤派”理論:認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的無神論觀點及暴力革命主張脫離了俄羅斯民眾的文化心理與民族性格,聲稱俄國不具有宣傳革命和進行革命的“土壤”,轉而主張通過愛和寬恕的基督教精神來淨化人的靈魂,並以此緩解階級對立達成社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