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原名亨利·貝爾,生於法國格勒諾布城的一個律師家庭。父親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敬神、守舊、害怕新思想、仇視革命。母親是意大利人,出身於自由主義者家庭,信仰伏爾泰主義。司湯達7歲時,母親去世,他的童年生活變得暗淡無光。他愛戀母親的聰穎和智慧,憎恨父親的保守、冷酷和貪財,父子間一直懷有敵意。以後,司湯達和外祖父一起生活,並從他那裏接受了啟蒙思想和文學藝術的熏陶。司湯達少年時期的生活境遇和學校教育,形成了他思想性格中的自我觀念、平民意識、反抗精神以及行為的衝動性。
1799年,17歲的司湯達來到巴黎,在拿破侖軍中任職。1800年5月,他隨拿破侖部隊抵達意大利米蘭,不久被任命為龍騎兵少尉。在米蘭期間,他接觸了大量文藝複興時期優秀的藝術作品,米蘭的生活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1802年,他辭去軍職回到巴黎,專心研讀愛爾維修、孔狄亞克、卡巴尼斯和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和拉伯雷、蒙田等人文主義者的著作。1806年重返部隊,隨拿破侖進入柏林。1812年,他以軍需官身份隨拿破侖軍隊參與俄國戰役。拿破侖帝國覆亡後,他看到自己在複辟王朝中前途無望,就去了米蘭,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
1814年開始,他發表了《海頓、莫紮特和梅達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繪畫史》(1817)和《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1817)等作品。其中,《羅馬、那不勒斯、佛羅倫薩》這部作品出版時首次使用“司湯達”這一筆名。這些作品常常涉及政治問題,表現出對封建複辟王朝的不滿,還主張把藝術當作科學來研究。司湯達在僑居意大利米蘭期間,和當地的燒炭黨人有交往,因而一直受到奧地利當局的監視。1821年,燒炭黨人失敗,他被當作燒炭黨分子驅逐出境。從此,他離開了他一直熱愛的米蘭,來到巴黎。在憂傷鬱悶的心境下,他發表了研究愛情心理的著作《情愛論》(亦譯《論愛情》)(1822),第一次展示了他的心理分析的才能。在這部著作中,他把愛情分為“**的愛”“趣味的愛”“虛榮的愛”和“肉欲的愛”四種,並高度肯定了“**的愛”,這部著作為以後他在小說中描寫愛情故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1821—1825年,他參與了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論戰,陸續發表了文藝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1823—1825)。這部論文集在浪漫主義的旗號下提出了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理論著作。司湯達認為,文學應隨時代而變化,新文學的任務不是模仿古人,而是反映當代人的生活,因此要真實地描寫現實,讓社會看看自己的“印記”;曆史上一切偉大的作家都是自己時代的“浪漫主義者”,因為他們都以天才之筆寫出了自己時代的風貌。這部理論著作有力地推動了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