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現實主義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它的出現是對浪漫主義的反撥,但並不是對浪漫主義的徹底否定。開始,它甚至是打著浪漫主義的旗號登上文壇的,許多現實主義作家都經曆了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創作演變過程;直到19世紀50年代初,“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才在歐洲開始盛行,現實主義才成為一個自覺的流派。此前的司湯達、巴爾紮克等也就被人們追認為現實主義的典範作家。在歐美範圍內,現實主義的發展總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國;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為後期,其中心在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法國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以描寫封建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為主,在表現出對現實強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時,也流露了對封建時代的依戀之情。
(一)法國的現實主義文學
在法國,司湯達和巴爾紮克乃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1823—1825年,司湯達陸續發表文學評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中的論文,提出了文學反映現實,為現代人服務的創作原則,成為現實主義的宣言書。1830年,其長篇小說《紅與黑》踐行了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標誌著現實主義的形成。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使現實主義從理論到創作都臻於完善,它代表了西歐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
普羅斯佩爾·梅裏美(18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藝術品格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創作詩歌、戲劇和曆史小說,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說贏得文學史上的地位。他喜歡寫異國題材,塑造純樸真誠而又彪悍粗獷的人物,體現出反現代文明的主題。他的小說在冷峻的敘述中蘊含著**,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達芒戈》(1829)、《高龍巴》(1840)和《嘉爾曼》(1845)。他的代表作《嘉爾曼》塑造了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嘉爾曼。她真誠坦率而又**不羈,蔑視所有法律和道德的規範,表現出對個性自由的絕對追求。小說以女主人公的“絕對自由”否定了資本主義文明,但“絕對自由”也毀滅了嘉爾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