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上冊)

一、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字體:16+-

現實主義是西歐資本主義製度確立和發展時期的文學。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從此,法國資產階級取得了統治地位。1832年英國實行議會改革,英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這兩大政治事件,是西歐資本主義製度確立的標誌。歐洲各國在英、法資本主義勢力的影響下,相繼經曆了從封建製度向資本主義製度的曆史性過渡。工業革命的成果既推動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又改變著社會的結構形態和人的價值觀念與生存方式。這種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直接影響著文學,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形成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形態的劇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金錢化,使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實告訴人們:啟蒙主義者的“民主”“自由”“平等”與“博愛”並不存在,他們描繪的“理性王國”隻不過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義者那脫離現實的“理想”也不過是畫餅充饑。人們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的社會並思考人的命運,客觀冷靜地分析與解剖現實的社會心理和風氣隨之形成。正是在這種心理和風氣的影響下,一種寫實性與批判性很強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應運而生。

19世紀歐洲的科學精神,對現實主義文學寫實精神的生成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世紀歐洲的科學取得了比18世紀更輝煌的成就,或者說,18世紀的理性啟蒙之花,在19世紀結出了科學的豐碩之果。“同以往所有的時期相比較,1830至1914年這段時期標誌著科學發展的頂峰。”[1]而且,科學與技術相結合加速了財富的創造,給人們帶來了生存實惠。科學成了人們心目中給人以力量的新的上帝,理性也自然被認為是人之為人、人之高貴強大的根本屬性。較之18世紀,是時對理性的崇拜有增無減。正是這種科學崇拜之風,使人們對科學的追求不再僅限於科學本身,而是普遍追求將科學的方法運用到其他領域。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普遍風氣——任何學科,唯有運用科學的方法才令人信服。正如赫爾姆霍茨所說:“絕對地無條件地尊重事實,抱著忠誠的態度來搜集事實,對表麵現象表示相當懷疑,在一切情況下都努力探討因果關係並假定其存在,這一切都是本世紀與以前幾個世紀不同的地方。”[2]不僅如此,借助理性思維和科學方法,建立一門科學並相應有一整套嚴密的概念、定理、範式予以支持,這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榮耀的事,為此,人們稱這是一個“思想體係的時代”[3]。在當時,“人們是動不動就想建立體係,誰不建立體係仿佛就不完整,仿佛就不配生活在19世紀。”[4]正是這樣一種不同於既往的精神文化風氣,影響著文學的發展,熏陶出了一批寫實主義傾向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