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1月22日,拜倫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一個相貌英俊行為放縱的軍官兼浪子。他為財產與蘇格蘭貴族小姐凱瑟琳結婚,將妻子帶來的陪嫁揮霍幹淨後,隻身一人浪跡歐陸,最終客死法國。拜倫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獨自養育兒子的母親,性情大變,喜怒無常。特殊的家庭環境,加上他先天跛足,難免引來別人異樣的眼光與冷嘲熱諷。孤獨、憤怒和痛苦,幾乎是詩人幼年生活中的全部風景,而敏感、自尊、反叛,則是這風景留給詩人心靈永遠難以磨滅的印痕。這樣的印痕,不但釋出了拜倫後來生活中的孤傲不羈,而且也影響了其作為詩人的創作主題與格調。
10歲時,叔祖父去世,拜倫由此繼承了爵位和諾丁漢郡紐斯泰德世襲領地。隨後,他於1801年就讀於哈羅中學,1807年入劍橋大學。青年拜倫醉心於演說、曆史和文學,大學一年級時就出版了詩集《懶散的時日》(1807)。詩作雖尚稚嫩,但卻體現出了獨立的精神姿態。第二年,《愛丁堡評論》發表匿名文章對其進行挖苦,拜倫旋即發表了長篇諷刺詩《英格蘭詩人與蘇格蘭批評家》(1809),對整個英國文壇進行了激烈的抨擊。是年,拜倫大學畢業後在貴族院獲取了世襲議員的席位,並很快離開英國去國外遊曆。他先後到過葡萄牙、西班牙、馬耳他、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1811年7月才回到英國。這次見聞豐富的出遊,直接影響到《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一、二章和《東方敘事詩》的寫作。
《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1812)以哈洛爾德在歐洲各地的遊曆為線索,描寫了奇異的異國風光以及主人公的各種經曆與見聞,但相比之下,詩人本人以“插話”形式所進行的大段抒情與議論在文本中卻處於更為主導的地位。長詩中的哈洛爾德是一個孤獨、憂鬱、叛逆的貴族青年,亦即第一個“拜倫式英雄”。他性格高傲,憎惡冷酷的文明,厭倦虛偽的上流社會,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然而,他的高傲同時也決定了他無法與人民相通:“古堡矗立著,像心靈的孤高,雖然憔悴,但決不向庸眾折腰。”於是,就隻剩下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和難以解脫的悲觀、抑鬱、痛苦與絕望。“旅人的心是冰冷的,旅人的眼是漠然的。”長詩出版後,像一顆重磅炸彈震撼了英國,並很快為作者贏得了全歐性的聲譽。拜倫充滿魅力的性格與過人的才華,一時間成為貴族婦女聚會時最熱門的話題。詩人自稱:“一夜醒來,我發現自己已經成了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