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當時名存實亡的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直轄市法蘭克福。父親是律師,當過皇家顧問,知識淵博;外祖父曾是這個城市的終身市長;母親生活閑逸富於幻想。歌德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得到了良好的教養,而上流社會“錯綜複雜的迷津暗道”和德國庸俗市民的習俗又賦予他天才(或者叫魔鬼)的氣質。1765年,歌德來到父親曾就讀過的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但他更感興趣的是文學、繪畫和自然科學。1768年歌德因病輟學,長期的病休培養了他的內省功夫和神秘主義。他以煉金術、占星術和玄妙哲學自娛,所有這些都在巨著《浮士德》的創作中留下了印記。1770年,歌德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攻讀法律。這裏學術相對自由,因而稍後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策源地。歌德在這裏接受了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以及盧梭、伏爾泰的啟蒙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結識了“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與赫爾德的相交,是青年歌德思想與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尤為重要的轉折點。赫爾德引導他收集和學習民歌,幫助他打開了荷馬和莎士比亞的大門,從而使其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文風,使其最終寫出了一批感情真摯、意境清新、聲律優美的抒情詩,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歡迎和離別》等。這些詩作標誌著德國抒情詩新紀元的開始。
1771年,歌德大學畢業回故鄉,一麵當律師,一麵寫作。1773年,歌德根據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的史實寫成了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的曆史悲劇《葛茲·封·伯利欣根》,劇中混亂動**的社會正是18世紀分崩離析的德國現實的寫照。主人公葛茲是一位勇敢非凡、受農民愛戴的英雄,他反抗大封建主和大主教,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在革命過程中,他一方麵反對貴族的壓迫行為,一方麵又反對農民的革命暴動,表現出騎士階級的局限性。在藝術上,此劇和古典主義戲劇相反,人物多,場麵大,矛盾錯綜複雜,完全打破了“三一律”原則而有意學習莎士比亞風格,體現了“狂飆突進”反古典主義的文學精神。同年,歌德還根據古希臘神話寫成哲學詩劇片斷《普羅米修斯》,塑造了一個同情受壓迫人民、反抗最高統治者的巨人形象,表達了其不滿現實、渴望改革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