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國的啟蒙文學
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國家,也是啟蒙文學最早萌芽的地方。18世紀英國文學的鮮明特點是寫實小說的興起。菲爾丁等作家所創作的一大批寫實的長篇小說,則代表著這一世紀英國文學的最高成就。
丹尼爾·笛福(1660—1731)是英國寫實小說的奠基人,在政治傾向上屬於溫和派。《魯濱孫漂流記》(1719)是他發表的第一部小說。以後10年間,他又創作了《辛格爾頓船長》(1720)、《摩爾·弗蘭德斯》(1722)、《傑克上校》(1722)、《羅克薩娜》(1724)等長篇小說。笛福的小說明顯繼承了流浪漢小說的傳統,擅長寫一些出身低微的小人物靠個人奮鬥在逆境中不擇手段地獲取成功的故事。
《魯濱孫漂流記》是其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作品以主人公自述經曆的第一人稱手法自然地展開:魯濱孫從小渴望航海,自19歲時第一次出海曆險,他幾度遭遇劫難,但卻始終不墜航海之誌,足跡遍及非洲、美洲各地。在第四次販賣黑奴的航海冒險中,風暴使得船毀人亡,唯他一人幸免,卻是獨個兒被拋到了一個茫茫大洋中的無人島上。小說的主體部分敘述其在島上如何憑借非凡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地生存下來。最後,一艘英國船經過此島,魯濱孫幫助船長製服叛變的水手,爾後搭船回國。是時,他已在荒島上待了28年。魯濱孫是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正麵典型。笛福通過對主人公行為的描寫,展現了其頑強的生命力、蓬勃的雄心和永不屈服的進取意誌。為了塑造這個人物,笛福用了全新的寫作方法:一是對小說的情節、環境及所涉及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等進行了嚴格精細的挑選,凡與魯濱孫航海冒險及創造奇跡的關係不大的一律排除;二是小說充滿了行動,但它們服從於魯濱孫生存鬥爭的情節需要。小說采用人物自述的手法,使讀者感到親切,但結構比較簡單,表現出英國寫實長篇小說發展初期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