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裏哀原名若望-巴蒂斯特·波克蘭,是巴黎一位宮廷陳設商人(後買得“宮廷侍從”的稱號成為穿袍貴族)的長子,10歲喪母。少時,外祖父常帶他觀看各種戲劇演出,這使他很早就生發了對戲劇的熱愛。青少年時期,父親希望他能傳承家業或去做一個律師,因而送其入貴族學校讀書,但執拗的兒子卻一心一意要去當演員。1643年,頂著社會偏見和父親的阻撓,莫裏哀與誌同道合者組織了“盛名劇團”。這個既缺乏經驗更匱乏資金的劇團沒多久便宣告失敗,莫裏哀為其負債被拘入獄。1645年,出獄後仍初衷不改的莫裏哀加盟另一劇團,離開巴黎去法國外省做巡回演出,此一去便是13年。先是做演員,後來又成為編劇和劇團總監,這段履曆不唯使莫裏哀廣泛接觸到了底層民眾的生活,確立了平民立場及民主自由的思想傾向,而且也使其對外省頗為流行的法國鬧劇和意大利即興喜劇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奠定了他成為傑出喜劇家的堅實基礎。
1658年,成為劇團領導人的莫裏哀率團返回巴黎,在宮廷演出喜劇《多情的醫生》(已佚)並獲得成功。路易十四頒詔將羅浮宮小劇場給該劇團使用,莫裏哀從此便定居巴黎。
莫裏哀的戲劇生涯由此開始了一個全新的黃金時期,一係列優秀的劇作相繼問世。他是劇團領導人兼編劇,同時又是主要演員,其作品的主人公大多由自己扮演。過於繁重、緊張的創造性工作損壞了他的身體。1673年2月17日,他帶病參加《無病呻吟》的第四次演出時倒在舞台上,三小時後闔然長逝。
與古典主義悲劇喜歡從古代曆史與文學中尋找素材不同,莫裏哀的創作大多聚焦於當代,其返回巴黎後所寫的第一部喜劇《可笑的女才子》(1659),即取材於現實。作品通過兩個資產階級女子附庸風雅的言行,既調侃了貴族階級的所謂“典雅”生活,又諷刺了隨風而動的一般市民東施效顰的醜態。秉承這種戰鬥精神,莫裏哀又創作了《丈夫學堂》(1661)和《太太學堂》(1662)。這兩部姊妹篇探討的是女子教育和愛情婚姻問題。形式上,兩部作品均符合古典主義“大喜劇”的要求:五幕詩體、遵守“三一律”。兩者中更為成功的《太太學堂》乃是莫裏哀性格喜劇的發端。此後其創作基本上都采用該劇中性格揭示和風俗描繪相結合的辦法——抓住人物思想或性格中的一點加以強調和誇張而獲得喜劇效果,而由於這種單一性格往往與人物所屬階級的某種特征相聯係,因此單一性格便獲得了豐厚的生活底蘊而呈現出鮮活的真實感。莫裏哀的名作《偽君子》(亦譯《答爾丟夫》1664—1669)便是此種性格喜劇中最成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