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運動從14世紀初開始,持續到17世紀初才告結束。作為該時期主要文學思潮的人文主義文學,其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14世紀初至15世紀中葉為人文主義文學產生與發展的時期,主要成就在意大利和英國。此時的人文主義文學以肯定人的情感與欲望、追求個性解放、讚美人的自然本性為主要特征。15世紀下半葉至16世紀上半葉,是人文主義文學發展的中期,主要成就在法國。此時的人文主義文學以表現人的自身力量,讚美人的理性和智慧為主要特征,塑造了一係列“巨人”式形象。16世紀下半葉到17世紀初,是人文主義文學發展的晚期,主要成就在西班牙和英國。此時的人文主義文學以表現人自身的矛盾,探討靈與肉、理智與情感、自然律令與道德律令相統一為主要特征。
意大利是人文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人文主義思想在但丁的作品中就初露端倪,繼之出現的是桂冠詩人彼特拉克和小說家薄伽丘。
弗蘭希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被譽為“第一個近代人”,很早就熱心於研究古代典籍,提倡研究人文科學,與教會的神學相對抗。他在文學創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詩歌。敏感多愁的天性使其詩歌創作對人的情感做出了細致入微、優美飄逸的描繪,這對此後西方詩歌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歌集》是獻給詩人心目中的情人勞拉的,類似於但丁的《新生》。但是,彼特拉克對勞拉之愛已揭去了但丁對貝雅特裏齊的那種神秘的、聖潔的麵紗,是一種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礎上的美的追求,一種靈與肉統一的愛,它既有別於基督教的禁欲主義,有別於但丁式的愛,也有別於古希臘的肉欲享樂之愛。這是一種衝破了中世紀禁欲主義,追求世俗幸福的近代式的愛。《歌集》運用十四行詩體,且用意大利語來寫,在繼承普羅旺斯抒情詩和柔美新體詩的基礎上,去其晦澀,貼近現實,善於用誇張的比喻表現處於單戀狂熱中的男子的悲哀與絕望,感情描寫細膩真實,風格清新自然。《歌集》展現了世俗生活的歡樂與痛苦,是中世紀以來第一部把愛情描繪得有血有肉的佳作。在這部作品的影響下,抒情詩成為一種抒發個人感情體驗的重要文學形式,而十四行詩也成為詩壇上一種重要的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