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電影史:插圖版

第一節 瑞典電影與英格瑪·伯格曼

字體:16+-

一、瑞典電影業

1.早期瑞典電影

在電影的默片時代,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拉桑達電影城被譽為歐洲的好萊塢,許多無聲電影時代的經典作品,都是瑞典電影人自己拍攝的。

早期電影明星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 1905—1990)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早年在瑞典拍片, 1925年到美國發展,成為好萊塢電影明星。36歲告別電影界。嘉寶的瑞典成名作是《古斯塔柏林傳奇》(1923),好萊塢代表作有《瑞典女王》(1933)、《安娜·卡列尼娜》(1935)、《茶花女》(1936)等。

早期電影明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1982)幼年喪失雙親,由親戚撫養。1933年考入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成為瑞典影壇新星。先後在《修道士橋的問題》(1934)、《婦女麵部》(1938)等片中飾角。1939年到美國發展,成為好萊塢明星。主要影片有《卡薩布蘭卡》(又名《北非諜影》, 1943)、《戰地鍾聲》(1943)、《煤氣燈下》(1944)、《聖女貞德》(1948)、《阿娜斯塔西婭》(1956)、《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和《秋天奏鳴曲》(1978)。褒曼因《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導演:邁克爾·柯蒂斯)中的演出而聞名於世,由於電影開拍的時候沒有完整的劇本,褒曼在兩個男人之間不知道該愛誰。褒曼舉棋不定的眼神和男主角飾演者鮑嘉頹唐熱烈的注視成全了這部電影,注視鏡頭貫穿影片。

2.政府扶持電影業

本著瑞典電影國有化、地方化和國際化的宗旨,政府從1963年開始出台“電影合同”,對電影製作、宣傳、發行以及放映等各個環節予以財政支持。在電影地方化的政策指導下,瑞典電影人現在製作的影片中, 80%以首都之外的小城市和農村為背景。瑞典全國目前有4個大的電影製作中心,屬於歐洲的電影大國。瑞典電影院國產電影占到25%的份額,僅次於法國。瑞典人具有講故事的傳統,是一個喜歡看電影的民族,國產故事片居上座率榜首,通常都是喜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