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派(Left Bank Group)是法國“新浪潮”時期出現的另外一批電影導演,因居住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而得名。
一、左岸派導演集團
左岸派是一批藝術趣味相投、長期合作的藝術家,並沒有組成一個學派或團體。他們包括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瑪格麗特·杜拉斯、羅伯-格裏耶等。他們在電影方麵的成名作都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問世的。
1.電影風格
左岸派電影與“電影手冊”派影片的相同之處在於都講究個人風格,不拘守傳統的電影語法。不同之處有以下四點:一是隻拍專門為電影編寫的劇本,從不改編文學作品;二是把重點放在表現人物內心活動上,擅長表現人的潛意識,對外部環境采取紀錄式手法;三是對電影手法修飾雕琢,絕不即興拍攝;四是濃厚的現代派色彩。
左岸派電影是由文學作家拍攝的電影,因此在法國,左岸派電影被稱為“作家電影”。作家電影的主要作品有:《廣島之戀》(雷乃導演,杜拉斯編劇, 1959)、《長別離》(科爾皮導演,杜拉斯編劇, 1961)、《去年在馬裏昂巴德》(雷乃導演,羅伯-格裏耶編劇, 1962)和《流浪女》(瓦爾達導演, 1985)等。
2.瑪格麗特·杜拉斯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國新小說派作家,左岸派電影編劇、導演。
杜拉斯原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印度支那嘉定市(即越南的西貢/胡誌明市)。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小學的教師。在印度支那度過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成了杜拉斯創作靈感的源泉, 1943年她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親故鄉的一條小河的名字Duras (杜拉斯)。杜拉斯在大學裏學過數學、法律和政治學。畢業後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政府殖民地部當秘書,後來參加過抵抗運動。
瑪格麗特·杜拉斯
杜拉斯的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抵擋太平洋的堤壩》(1950)。她的早期作品形式比較古典,後期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敘事方式,通常描寫一些試圖逃脫孤獨的人物,並賦予心理分析新的內涵。杜拉斯常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代表作家,但是她本人否認這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