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現實主義是指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最初出現在20世紀初期的小說中。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消失,但它的精神卻被後來的意大利導演所繼承。60年代,意大利電影出現了第二次複興,費裏尼和安東尼奧尼直接繼承了新現實主義中的詩意部分,把新現實主義從關注外部世界轉向描寫人物內心,對人類自身的處境進行反思。
費裏尼和安東尼奧尼以個體話語的方式表現個人心理現實,產生了意大利心理現實主義電影,它是對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繼承和發展。
一、費德裏科·費裏尼與《八部半》
費德裏科·費裏尼
費德裏科·費裏尼(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是著名的意大利藝術電影家,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列·塔可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
1.生平與創作
費裏尼生於意大利北方海港小鎮,從小喜歡木偶和馬戲。在羅馬大學攻讀法律的時候,喜歡繪畫,為多家畫刊畫漫畫。受新現實主義的影響,費裏尼大學畢業以後進入電影界,從1950年開始,單獨執導影片。第二年,他的第一部影片《白酋長》問世,得到公眾好評。1953年,他執導的《流浪漢》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獅獎。1954年,他負責拍攝的故事片《大路》首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片確立了他在電影界的地位。1992年費裏尼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費裏尼的作品有數十部。在他的一生中,獲得過5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威尼斯、戛納和莫斯科電影節上也獲獎甚多。新現實主義之後,費裏尼逐步奠定了他在意大利電影、文藝界乃至整個歐洲影壇的權威。他在一次好萊塢的頒獎儀式上,對索要他的簽名和地址的影迷說,你們隻要找到羅馬電影城“第五攝影棚”,就找到我了。從此以後,“第五攝影棚”就成了費裏尼的代名詞。費裏尼在自傳裏說,我一天不拍片,就覺得少活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