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聽萬裏樂:穿洲越嶺樂旅見聞

加版馬勒“第八” 盛事缺乏驚喜[1]

字體:16+-

[1] 2012年6月13日,加拿大多倫多。

2012年初夏在多倫多聽了多場音樂會,其中最大期待的當是多倫多交響樂團(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簡稱TSO)九十樂季的**節目,馬勒的“第八”交響曲。每次馬勒的“第八”交響曲演出,都是一件盛事。這一方麵是因為要演出這部大型交響曲需要兩個大型混聲合唱團、一個童聲合唱團、八位獨唱家和一個編製過百人的龐大樂團。盡管並非必定與1910年由作曲家自己指揮在慕尼黑首演時那樣用上過千人(準確是1030人,樂隊171人,人聲858人再加上指揮馬勒),但往往亦要動員五六百人,以現代市場學的角度而言,這可是極高成本的製作,即使有讚助、有補貼,亦會是大虧本的買賣,在演出機會不多的情況下,自會形成“盛事”感覺。

馬勒“第八”演出 最少四個條件

由此可見,完整規模的馬勒“第八”演出,最少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是整個製作涉及龐大的資源投入,要動用的經費往往過百萬元;第二是要有足夠水平的樂團、合唱團和獨唱家;第三是從排練到演出的過程,涉及的事務工作龐雜,要有強大組織能力的團隊;最後是要有足夠具有欣賞水平的觀眾。這四個最低要求的條件,過去在中國都並不具備,無論是樂團、合唱團的水平對演出馬勒“第八”來說,都會感到是高不可攀之事,要“找足人”來聽演出時間長達八九十分鍾,富有哲理性的交響樂,同樣會有困難。

這正是何以現今的指揮家、交響樂團都視演出馬勒“第八”是提升地位名望的台階,馬勒“第八”的演出機會不僅已大增,甚至有“泛濫”的感覺(有些製作更無管風琴,甚至是隻用上200人左右的“微型版”)。至於2010年(馬勒誕生150周年)及2011年(馬勒百年冥誕)這兩年的馬勒年,這部傑作在世界各地的演出機會便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