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8年3月12日至21日,英國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翰和紐卡斯爾基思克德。
“時代中國”(CHINA NOW)是2008年配合中國奧運年在英國舉行的一項中國文化節日活動,由當年春節直至8月奧運在北京舉行期間,共有超過八百項展示今日中國社會及文化麵貌的活動,於英國全國各地舉行,規模之大在英國前所未有。範疇包羅藝術設計、美食文化、科技、商業、教育、體育,內容之廣泛更遍及各個層麵,可說是中英兩國前所未有的一項大規模,多層麵性的交流活動。香港中樂團則是參與“時代中國”活動中唯一的香港大型樂團。
鴉雀無聲期待 互相選擇機製
作為一個擁有委約創作及改編不同風格的作品超過1700首(這應是一個世界紀錄)的樂團,帶什麽樂曲到英國去便是煞費周張之事。結果,3月12日淩晨,隨同香港中樂團登機直飛倫敦而去的樂譜有《慶節令》《古槐尋根》《千章掃》《黑土歌》幻想曲《秦·兵馬俑》和多首“Encore”加奏的短曲。也就是說,在音樂會上正式演出的樂曲,沒有一首是一般中國人熟悉的較為傳統的作品。五首樂曲全是現代中國作曲家的原創作品,那全都不是原有的中國傳統民間音樂體驗所能理解的音樂,對中國音樂印象模糊的英國觀眾,會有什麽反應,便確是讓人大感懸念之事。
帶著此一懸念,筆者隨同樂團上路,在九天內走了四個城市,聽了樂團四場音樂會,親眼目睹了觀眾的反應,找到了答案,更獲得很好的啟發,同時找出了答案背後所隱藏的原因。且先談談樂團四場演出觀眾的反應,再分享觀察思考後的一些看法。
首先樂團在四個城市的演出,均由演出所在的場館主辦,均按當地市場情況來定出票價,倫敦的票價最高是35鎊,曼徹斯特27鎊,伯明翰25鎊,到最後一站紐卡斯爾則是23鎊,折計當時的人民幣值為350元至530元,這較香港中樂團在香港的音樂會最高票價300元高得多。這與英國的生活水平及兩地幣值差異有關,但更重要的是,樂團此行由各個演出場館主辦,均按市場規律來設定票價。同時,每場音樂會除了香港經貿處倫敦辦事處所邀請的少數客人外,大多都是自費購票出席的觀眾,為此,也就不會有因獲派免費門票而不知為何出席的觀眾。事實上該四場音樂會的觀眾現場表現,讓人大感意外,除了首場於倫敦的演出出現過兩次閃光燈拍照和上半場聽到一次手機鈴聲外,其餘三晚音樂會不僅沒有出現不必要的音響幹擾,而且人人專注,可用“鴉雀無聲”來形容。開場前那種期待氣氛,演奏過程聽眾的專注投入感和各首樂曲結束時的熱烈反應,都是音樂會中少見的。這與其說是觀眾素質的問題,毋寧說是因為出席者幾全是對音樂會做出過選擇(票價確實並不便宜),然後才主動購票的聽眾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