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譚盾獲奧斯卡獎回國後的傳媒風波(2001)

字體:16+-

“我離開了你們,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作曲家譚盾麵對著觀眾說。他站在保利劇院的舞台上,當天的音樂會,一票難求。“在這裏,感覺像回家似的。”其實,這一場音樂會最有意義的,不是譚盾字麵上的“回家”,在他的藝術生涯中,這是一次衣錦還鄉。這位湖南出生的作曲家,1978至1985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念書。自從他在1986年移居紐約之後,回國起碼有好幾次了。但是,譚盾現在在世界各地備受矚目,作品也在各大音樂廳舉行首演,他是來自中國的音樂人之中,最負盛名的一位。可是在他的家鄉,作品演出的場次卻寥寥可數。

從10月初開始,譚盾啟程展開這一次“回家”的旅途。在上海,他出現在青年總裁組織(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舉行的周年會議上,也在澳門國際音樂節亮相,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臥虎藏龍》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是把奧斯卡得獎電影音樂重組的多媒體作品;除了現場音樂演出以外,還配上李安與監製詹姆斯·沙姆斯(James Schamus)特別剪輯的錄像。在澳門,音樂會還包括了譚盾的“水樂協奏曲”,讓觀眾聽到從幾個大盤子製造出的豐富的滴水、潑水、擊水的聲響。這一套節目把譚盾嚴肅與普及的作品並置,也是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一出重頭戲。在北京,譚盾指揮的正是中國首都新創立的、受到高度重視的中國愛樂樂團。所以這一場演出,可算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北京在中國的地位,猶如倫敦之於英國或紐約之於美國”,音樂節藝術總監餘隆上周在一次談話中,鄭重聲明,“這裏的觀眾很挑剔,樂評人則更加殘酷”。他說得一點兒都沒錯,這套曲目在上海與澳門的音樂會演出結束的時候,觀眾都是起立鼓掌歡呼的——在澳門,可能因為周潤發在觀眾席中,場麵更為熱烈——但是,北京的觀眾聽罷演出,好像隻是有禮貌地拍拍掌而已。樂評們也好像不太了解譚盾為什麽把普及和前衛的語匯拚在一起,這一種獨特的曲目編排,令他們疑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