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身居海外的人在情感上最難過的日子,因為在國外,人們根本不過中國年,舉國同慶張燈結彩過的節日是聖誕節。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日,還是一種氛圍、一種情懷、一種寄托,一個讓整個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文化。而在異國他鄉,春節連最起碼的假日都不是,人人照常朝九晚五地去上班,節日氣氛根本就無從談起。
春節對於海外遊子來說,隻是一個概念,一些零零散散的回憶,在心中反複翻騰升起又落下。麵對皚皚白雪、一片寂然的世界,那心中空空的感覺,會提醒自己,地球那一端的故土,此時正喜氣洋洋、熱熱鬧鬧、合家團圓,而老母親臉上的笑容,帶著點點的缺憾:遠方的兒孫還是不能回來過年。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海外的人,過春節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給家裏打電話拜年了。20世紀90年代,電信業尚不發達,電話費又極貴,沒有緊急事情發生誰也不會往國內打電話,但是拜年電話無論如何都不能錯過,算著時間在大年三十晚上的十二點左右撥打電話,往往要撥上十多分鍾才能打得通,因為在同一個時刻,無數的留學生都在撥打那同一條通往祖國的線路。
如今視頻已是尋常事兒,隻是隔著電腦,喜慶的氣氛就如同看電視,無論多麽熱鬧,這一頭的人兒——隻是觀眾而已。
每到這時,就仿佛看到自己的那早已被拔起的根,半幹不濕的,上麵卻依然密密地沾著故鄉的土。
總得做點什麽吧,要不怎麽排遣心中的思鄉情懷?
於是,各個地方的華人協會都會在春節前後的周末舉行新春慶祝會,同胞們相聚在一起來慶祝本民族最重要的節日,給自己的埋在異國的根澆點家鄉的水。
我們住在美國東部的一個中小城市,這裏到了春節往往要舉辦兩場聚會,一次是華僑為主的華人協會舉辦的慶祝會,規模比較大,雖然票價不菲,但參加者踴躍,五百多張票早早就售空了。會場設在大教堂的表演廳中,幾十張大桌子密密麻麻地坐滿了人,很多人都穿上了民族服裝。女人們不怕嚴寒,美麗“凍人”地穿上了旗袍,男人和小孩穿上了唐裝,大家見麵互相拱手拜年,隻在這個時刻,大人們的心中才會找到一點過年的熱鬧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