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古西歐的城市
一、城市的興起
“城市”是一個曆史範疇,它的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開始步入文明時代。因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村的分離。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製度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曆史直至現在(反穀物法同盟)”[1]。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初的城市是隨著原始公社製的瓦解以及私有製、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是剛剛產生的國家機關的所在地,也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直到更高的社會階段,城市才真正發展成為經濟中心。
公元3—5世紀,由於奴隸製危機和日耳曼“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社會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破壞,許多人煙稠密的城市變得一片荒涼。中古時代早期,在日耳曼人統治的最初幾個世紀裏,自然經濟在西歐基督教國家中占主導地位,那裏的商品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城市依然處於衰落的狀態。然而,就是在這個時候,也不能認為所有的古羅馬城市已經全部消失了。當時,許多被保留下來的城市雖然大多是主教的駐節地、領主設防的堡壘和國家的政治中心,但其中也不乏工商業活動。6世紀,巴黎就有經營裝飾品和貴重物品的店鋪;馬賽則是地中海區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猶太商人和敘利亞商人運來大批的油脂、名酒、埃及的紙草和東方的絲綢,然後轉銷歐陸內地。同樣,波爾多、奧爾良、南特、特裏爾、帕維亞、米蘭等城市都有工商業活動。[2]
關於西歐城市的起源問題,西方學術界一直存在著“羅馬派”與“日耳曼派”的爭議。前者認為,中古之初仍然有一定數量的古羅馬時期留下來的城市;後者則堅持認為,古羅馬城市已經全部被摧毀,西歐城市都是後來重新興起的。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世紀西歐的城市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幸存的羅馬城市,二是新興的日耳曼城市。如果從詞源學上考察,羅馬城市通常具有國家、政府的管理職能,拉丁文civitas一詞就含有“國家”“公民權”和“城市”三個意思。與civitas同詞根的英文詞匯city則表明,有部分中世紀城市起源於羅馬文明。另外,town和borough這兩個英文詞匯均有“堡壘”“要塞”和“設防”的意思,表明還有部分中世紀城市起源於具有軍事意義的設防之地,它們是由獲得自由的農奴建立的,是西歐封建社會經濟複蘇和發展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