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官、史氏與南宋社會

六、曆史遺存

字體:16+-

史氏家族的遺存應包括住宅、建築、寺廟、祠堂等遺跡,也應包括用具、宗譜等遺物,這些與當時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物證,飽含著很多文化信息。如:

石刻與石雕群

浙江鄞縣各地有墓前石刻文物60處,300多件,其中以東錢湖一帶為最多。屬於南宋史氏墓前的石刻文物有200多件。主要有文臣、武將、石馬、石虎、石羊、牌坊、石亭等。“遺存豐富、工藝精湛”,具有南宋文化的獨特風格,“填補了我國美術史、文物考古史以及雕像藝術史”的空白。文臣、武將高3米、寬1米左右,石像造型各異,頗具特色。石馬、石虎、石羊高達1米、體重一噸左右,或昂首兀立,或睜目蹲伏,或溫順跪伏,極富活力,是我國最完整、最集中的南宋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1]南宋石刻群是以鄞縣東錢湖上水辨利寺後山的史漸墓道為基礎陳列的,史漸是明州史氏家族中有影響的一員,因其子孫對朝廷有功,累贈太師齊國公,墓道也很有氣勢。現已按照相關規劃,在此建立了“南宋石刻博物館”,已被列為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古橋

浙江鄞縣是江南水鄉,自古以來就是水多橋多。在現代城市化的過程中,有些地段雖已水填橋毀,但仍保留一些古橋。其中與史氏家族有關的有:

古藤橋。古藤橋在明州城外東郊,距城約4裏,橋下的水流與全城水域相連接,南宋時橋的四周多是農田。北宋年間,史氏家族由溧陽遷至明州,在月湖、張斌橋、東錢湖一帶落腳。其中,史才、史禾、史光、史漸各家均在張斌橋周圍聚居。之後,他們就在古藤橋附近造屋蓋房,營造府第,建設祠堂。古藤橋、張斌橋就成了明州史氏家族構通城內與郊外的樞紐點。古藤橋原是一座由木蓮古藤纏繞的古橋,因此而得名。在古藤橋近處居住的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史彌鞏,他與他的六個兒子全都中了進士,由此,木蓮藤下史家名聞天下,古藤橋也因此而揚名。現在古藤橋尚存,隻是橋下的水道已被填塞修路,古藤橋成了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