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化在時間和空間的流變上出現差異,在社會進步的大趨勢下,原有的相對封閉的、內向的文化開始走向開放,成為人們迫切需求的精神養料。南宋時期帶有社會發展特殊風采的理學,經曆了毀與譽的不同過程,對於南宋文化發展有著標誌性意義。史浩與理學家們關係甚好,受著理學思想不少影響。理學思想在宋理宗時期更得到發揚光大,說起南宋理學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及史彌遠,不能不提及“嘉定更化”。是史彌遠實行“嘉定更化”,恢複了理學的地位,使理學得以發揚光大。
如前所述,趙汝愚、趙彥逾和韓侂胄都是宋寧宗“定策功”的主要參與者。之後,趙汝愚升任為右丞相,他把朱熹從潭州(湖南長沙)召回,讓他擔任天章閣待製兼侍講,為宋寧宗講道。又把一些道學家如李祥、楊簡、呂祖儉等收到朝廷中,結成理學家集團。這一舉動引起趙彥逾和韓侂胄的不滿,引發了韓侂胄對朱熹、對道學和道學家進行一係列的政治迫害,曆時達六年之久。
朱熹,字符晦,號晦庵,又稱為雲穀老人。祖籍婺源(今屬江西婺源),1130年(建炎四年)生於福建南劍(今福建南平)。他從小聰明好學,受其父親熏陶。1148年(紹興十八年)19歲的朱熹考取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拜李侗為師,又廣采周敦頤、張載學說精華,集理學之大成,形成獨特的理學思想。朱熹曆仕高宗、孝宗、寧宗和光宗四朝,政績卓著。早年他主張在國家富裕與兵力強大的基礎上抗金。他對宋孝宗直言:“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則不可和也明矣。願斷以義理之公,閉關絕約,任賢使能,立紀綱,厲風俗。數年之後,國富兵強,視吾力之強弱,觀彼釁之淺深,徐起而圖之。”以後他又主張積極防守,想用理學原理來改造政治,挽救社會,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隻是他不願與韓侂胄合流,這才遭到韓的迫害。1196年(慶元二年),有人按照旨意指控朱熹犯有“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等十大罪狀,將朱子學斥為“偽學之魁”,將道學家劃歸為“逆黨”人物,並開出了一份黑名單,剝奪道學家為官的資格,罷去趙汝愚相位,相關人員一律遭到貶黜。“偽學黨”事件給朱熹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但他坦然處之,一心著述與講學。經過朱熹改造的理學認為“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這一從“格物”到“致知”,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明德於天下的著名的公式,是把社會外在的規範轉化為人們內在的“自律”,實質上形成為南宋社會最為完備的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