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官、史氏與南宋社會

一、惠商恤商

字體:16+-

中國古代,遠自商鞅變法開始規定以農業為本業,以工商為末業,獎勵耕織,打擊棄本求末。以致統一六國後,秦始皇采納李斯提出的“百姓當家則力農工”的政策。曆朝曆代長期實行“上農除末”的結果,大大抑製了工商事業的發展。南宋時期,政府一改以往重農抑商政策,確立了“農商並重”的基本國策,其中的原因與南宋的格局有關。誰都清楚,有宋一朝是中國曆史上統治地區最小的中原王朝,對於南宋來說更是如此。南宋時期金朝占奪了北方的半壁江山,土地麵積更是大量減少。據統計,南宋時期的國土麵積隻有北宋時期的五分之三,耕地麵積大量減少。麵對地域狹小、發展空間少的現狀,繼續實行重農抑商、獎農的農耕政策社會沒有出路。為了解決地少人多的矛盾,南宋政府采取了獎勵開墾荒地、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開展多種經營方式等措施,使“社會生產有迅猛發展,其農業、手工業、商業等的發展水平,大大超過唐朝,成為戰國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經濟的又一高峰期”。[1]以兩浙山區為例,將荒地“墾成田園,用力甚勤”,[2]“無寸土不耕”。“浙間無雨便車水,全家大小日夜不歇”[3],南宋末年,有人更讚揚“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深耕熟犁,壤細如麵”,由此實現“上田一畝收五六石”,[4]來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需要。同時,又有一批北方南下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使用先進的生產農具。據傳,王禎《農書》中記載的105種農具,在南宋時期都曾出現過或使用過。由於政策的正確,戰事的減少,社會的安定,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熱情,促進了農產品的收益,推動南宋社會向前發展。有人統計,這一時期,江浙地區的歲糧收入占全部糧食生產的三分之一。[5]“蘇湖熟,天下足”成為當時人們所熟悉的諺語,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在這一時期,有人因此把這一現象稱之為中國的“農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