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
某啟[2]:昨日蒙教[3],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4],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5]。雖欲強聒[6],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7],不複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8],於反複不宜鹵莽[9],故今具道所以[10],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11],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12],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13],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14],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15],難壬人[16],不為拒諫。
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17]。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18],胥怨者民也[19],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20],度義而後動[21],是而不見可悔故也[22]。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23],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24]。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安石全集》卷六)
作者檔案
見本書“詩·詞·曲”部分。
含英咀華
北宋中期,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任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製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信王安石,要求廢除新法,恢複舊製。王安石故以此信作答,駁斥了司馬光對改革的指責,表示了自己堅持改革,絕不動搖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