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蘇政策中意識形態因素大致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表現為以意識形態為指導,對蘇聯實行軍事打擊、經濟封鎖與政治孤立,力圖從外部打垮蘇聯;另一方麵則表現為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和施加意識形態壓力,力圖從內部改變和搞垮蘇聯。從十月革命算起,在蘇聯存在的70多年曆史中,蘇聯先後經受或同時經受了來自美國這兩方麵的威脅。但是,這種意識形態壓力隻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會真正得逞,這就是蘇聯內部的條件。下麵我們試著追蹤這一變化的軌跡。
第一階段,從對蘇俄實行武裝幹涉到長期拒不承認蘇聯(1917—1933年)。
1917年當俄國二月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時,時任美駐俄大使的弗朗西斯熱烈歡呼這是一場“最令人驚奇的革命”[59],要求美國政府第一個承認臨時政府,因為“這場革命是對我們捍衛和鼓吹的政府原則的實際的承認”[60]。結果,美國率先承認了臨時政府並給予全力支持。但對美國來說,好景不長。由於臨時政府繼續沙俄政府的帝國主義戰爭政策,俄羅斯工農大眾和前線士兵的處境更加惡化。弗朗西斯發回的電報稱,如果情況不能立即得到緩解,俄國形勢“有可能發展為迄今為止新的具有社會主義趨向的革命運動”[61]。不久,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美國當權者就嗅出這是一個“異類”。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場“布爾什維克的‘政變’(coup d'etat)”[62]。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1919年說:“莫斯科政體在一切方麵都是對美國的否定。”[63]此外,他們還傷感於俄國革命將使美國在俄國的利益喪失殆盡。在這之前弗朗西斯大使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寫道:“美國公司正用貪婪的目光注視俄國現有的礦藏,它的巨大資源和鐵路建設的可能性……大家都認為,這裏是世界無與倫比的活動場所。”[64]如此巨大利益的喪失怎能不使美國資本家和當權者痛心疾首?因此,無論出於政治、意識形態或經濟動因,在後來蘇聯存在的70多年中,美國當權者始終沒有放棄改變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願望。由此,一些美國學者認為,美蘇“冷戰”從1917年即已開始。美國不僅從1918年6月起出兵俄國北方,參與英、法對蘇俄北方的武裝幹涉,而且對蘇維埃國家實行了經濟封鎖。美國又是最晚承認蘇聯的資本主義大國,直到1933年才與蘇聯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盡管在20世紀20年代蘇俄政府以及列寧本人曾多次表示與美國恢複並發展正常貿易關係的願望,強調蘇俄“決定與一切國家特別是美國達成協議”[65],美國卻根本不予理睬。他們認為蘇俄沒有美國的經濟援助,其隕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