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實力與博弈:20世紀中美蘇三大國關係探究

(七)個人獨立性、個人主義與互助精神並存

字體:16+-

莫裏森、康馬傑等在探討美利堅人的民族特性時指出,由於個人或一家一戶向西移徙,以謀求生活改善,“這樣就形成了個人獨立的那種特性,成為美國人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東西,直到今天基本上也是如此”。但是“一般的美國人不管多麽不依賴地位高的人,卻得要在收割莊稼、造房子和生病時依靠自己周圍的人前來幫助。……由此便形成了美國人的雙重特性:個人主義和群體精神,冷漠和親切”。

作為構成移民多數的勞動者,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使他們自發傾向於互助合作。當移民們到達新大陸時,都樂於互相幫助。他們共同給新來的移民搭蓋茅屋。誰家遇有疾病和災難,近鄰就會竭力幫忙,大家提供食物、住房和經濟援助。由於以新土地作為歸宿,把異國人作為同胞,也就不再強調過去的血統而能自由通婚。一家婚娶,各家共同集資備辦嫁妝的事是常有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日趨複雜,在居民群眾的強烈要求下,一些城鎮和教區開始負起對某些遭難者的責任。如在17世紀中期,新英格蘭一些地區都曾有過對年幼孤兒教育和撫養的規定。馬薩諸塞州市鎮把年老體弱者“委托”給當地誌願的家庭去照管,而由市鎮稅收補貼,以減輕其負擔。在弗吉尼亞,教區委員會負責把貧窮或父母雙亡的少年送到旁人家裏學徒,使他們在那裏受到初步教育,還學會一種手藝。直至今日我們還會看到許多誌願者在從事某種義務工作。在美國這樣一個金錢社會,這種精神是可貴的。

個人獨立性的核心是個人主義。這對當時封建束縛和依附性是個否定。當時清教的教義就有著極端個人主義的傾向。他們反對主教幹預而主張人人都能同上帝“交流”,宣揚“個人拚命地幹就可以得救”,反映了依靠個人獨立奮鬥改善地位的資產階級要求。如前所述,他們把斂聚財富和清教教義巧妙地結合起來,證明一個人“虔誠”和勤奮,就會由窮變富。這樣,就在美利堅民族中養成依靠個人獨立奮鬥的特性。這種特性使“他們完全沒有歐洲交際禮貌中十分盛行的那種對地位高的人卑躬屈節的風氣”[26],那種狂熱的事業心也確實成了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