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記載: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誌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得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製度,以立田裏,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是一段最早記載孔子論小康與大同的資料。魯國祭祀宗廟,叫蠟。孔子作為嘉賓參預祭祀活動。活動結束,孔子出去到“觀”上遊覽。觀,鄭玄注:“觀,闕也。”闕指城樓。按《左傳》宣公十二年,楚王領兵與鄭國戰,又戰勝晉軍,有人建議“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鄭玄注:“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這裏講的京觀,就是墳堆,堆土如山,再立碑作為紀念性的建築。孔子登高望遠,感慨係之,於是歎息一番。孔子弟子言偃就是子遊,在旁提問,孔子才說了這一番話。這裏先描繪了“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再說“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認為從禹、湯到周初三代是天下為家的小康時代。小康時代以禮義治天下。那麽中周以後呢?連小康也不是,是禮崩樂壞的亂世。這裏將社會理想分為兩個階段:小康與大同。小康是初級階段,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是家天下,以禮義來治理;大同是公天下,沒有禮義製度,各種社會成員都能過幸福生活。